2021年6月5日,安徽省马鞍山市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从“扶贫办”到“振兴局”,机构变迁的背后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解决相对贫困、实现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马鞍山市成立乡村振兴局以来,该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初心不改、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脚步不停,狠抓“六个衔接”,开展“五大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狠抓“六个衔接”,实现平稳过渡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对此,马鞍山市乡村振兴局主动担当作为、全面夯实责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狠抓“有效衔接”,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科技特派员进田间现场指导
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衔接。马鞍山市委、市政府高度推动,安排部署、走访调度“接二连三”,市、县、镇、村“四级书记”齐抓共管;市本级和三县三区全部挂牌成立乡村振兴局,各乡镇成立乡村振兴工作站(办),村级落实了乡村振兴工作专干,形成强有力的专业队伍;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确立了“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建设硬任务”的完整时间表、路线图;建立乡村振兴责任落实、部门协同、定期调度、督查通报、考核奖惩等工作机制。
草莓园里种出致富“金果子”
理念思路衔接。含山县、和县作为正常推进区,坚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当涂县、花山区、雨山区、博望区作为先行示范区,对标“杭嘉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转变、“改善人居”向“生态宜居”转变、“移风易俗”向“乡风文明”转变、“夯实基础”向“治理有效”转变、“稳定脱贫”向“生活富裕”转变。
政策体系衔接。结合国家和省出台的新政策,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做法,进一步完善了全市教育、医保、就业、兜底保障等16项政策,并把国家和省、市新出台的政策文件汇编成册印发基层。扎实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业务培训,分级分类对市“八大工程”牵头单位、县区业务人员、镇村干部、选派驻村工作队进行培训,累计开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培训班98个班次,培训5335人次。
发动青年力量到乡村开展帮扶
帮扶工作衔接。向47个已脱贫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和重点推进村选派141名干部驻村;建立1个市领导定点联系、3个单位结对和一个企业帮扶一个村的定点帮扶机制,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定期上门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广泛开展县域结对帮扶和“百企兴百村”社会帮扶。
项目资金衔接。过渡期内原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调整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在项目谋划上切实做好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思维转变,加强优质项目选取储备,优先发展产业类项目。2021年我市共投入各级衔接资金2.27亿元,建设项目372个。
考核方式衔接。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督查考核“严的总基调”,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列为市政府目标绩效考核、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通过市级督查、县域互查、明察暗访、专项调度、约谈通报等方式,加强工作调度和实地督导,持续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及时发现解决各类问题。
开展“五大行动”,筑牢振兴根基
总量加倍、难度加大,标准更严、要求更高!聚焦乡村振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标准,马鞍山市乡村振兴局开展大排查、大督查、大整改、大帮扶、大提升“五大行动”,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筑牢根基。
脱贫村的瓜蒌子在电商平台上卖出了好价钱
精准鉴别,开展大排查。全面排查。通过信息采集和数据比对,对6个县区143万农村常住人口进行全面排查,摸排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4类农村低收入人口40191户55168人,建立低收入人口数据库。
重点排查。聚焦农村“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领域,对全市低收入人口进行全覆盖排查,识别动态监测对象78户214人,制定“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纳入动态监测帮扶。
关键排查。聚焦脱贫户家庭收入状况等要素,对全市脱贫户13776户28866人进行排查分析,把脱贫户划分成“先行富裕户”“一般脱贫户”“托底保障户”三类,进行分类差异化帮扶。
尽锐出战,开展大督查。马鞍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常态化开展“四不两直”实地督导和暗访,每月调度县委书记;县委书记每周调度乡镇党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每周调度村书记,切实把压力传到每个层级。
党政联合督查。组成联合督查组,对县区落实主体责任,市直有关部门落实牵头责任、定点帮扶责任情况进行督查提醒。截至目前,下发整改建议单59份,发函督办7次,约谈县区和市直单位5个、处级干部5人。
部门专项督查。马鞍山市乡村振兴局牵头组建专项督查组,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重点工作推进、资金项目管理等方面开展督查,交办问题整改清单9份、具体问题117个。
攻坚克难,开展大整改。建立问题整改数据库。全面梳理去年中央巡视、国家考核反馈安徽问题、2021年国家后评估试点通报问题、省暗访反馈县区问题、市级督查及各级自查发现问题等清单,建立问题整改数据库,做到靶向管理、有的放矢。
成立问题整改专班。市委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纳入重点工作,成立工作专班推进问题整改,实行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统筹、分管负责同志每周调度制度,对照问题清单,落实整改举措,真正把问题改到位、改彻底。
设立学习交流机制。建立无扶贫任务县区与有扶贫任务县区结对学习、督查排名靠后单位向排名靠前单位对标学习、工作落后地方向工作成效好的地方专项学习等交流机制,共同推进问题整改落实。
同心协力,开展大帮扶。找准帮扶对象。科学认定28个脱贫村、1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和10个重点推进村,把所有农户分为脱贫户、重点监测户和一般农户,落实脱贫户和重点监测户帮扶责任人,实行分类帮扶、梯次推进。
压实帮扶责任。制定全市定点帮扶实施意见和“百企兴百村”行动方案,建立市领导联系、市县单位、企业包村帮扶机制,选派141名干部驻村、435名包户。
落实帮扶政策。实行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等行动,落实各项政策帮扶举措。2021年以来,落实到村项目76个、到户项目3057个,落实47个帮扶村、13776户脱贫户、78户动态监测户帮扶举措95586个,村均帮扶项目1.6个、户均帮扶举措6.91个。
固根强基,开展大提升。完善动态监测帮扶体系。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帮扶体系,实现与全国防返贫监测系统和省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联网联控;利用医保报销、民政救助等系统设置预警线,建立部门联动预警通报机制;目前全市建立5172个网格,对网格内所有农户进行监测管理;完善干部包片走访帮扶机制,及时了解监测对象生产生活现状和发展需求,落实救助帮扶措施。
拓展帮扶对象增收渠道。推行产业帮扶模式,实施“绿游游”“金菜地”产业工程,形成农业产业集群,全市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120个,带动脱贫户2810户。实行小额信贷助力产业发展,全市脱贫人口信贷完成2960户1.22亿元。开发公益性岗位2972个,组织11838名脱贫人口外出务工。发挥消费帮扶作用,认定消费帮扶产品316个,累计销售金额5.13亿元。2021年,全市村集体年均经营性收入53.76万元,其中,年收入50万元以上村145个。
环卫保洁市场化,乡村“颜值”有保障
提升农村“双基”建设水平。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272个,其中省级美丽乡村重点村22个、示范村63个。截至9月底,完成农村改厕9826户,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7%;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65.8公里、道路养护320公里,农村通硬化路与通客车率、集中供水率及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实现千兆光纤覆盖和4G无线网络行政村全覆盖,20户以上自然村光纤覆盖率98%;建成村级文化服务中心508个。
文/安徽马鞍山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刘继明
图/马鞍山市乡村振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