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峪乡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东北部深山区,距县城约45公里。全域面积118平方公里,林地面积3.6万亩,荒山13万亩,耕地面积5900亩;辖8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总人口2785户8401人;脱贫人口1830户6174人,监测户138户373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开展以来,台峪乡党委“一班人”带领着台峪人民同心协力、踔厉奋进、努力拼搏,在实现乡村振兴发展道路上硕果累累,成绩喜人。2022年以来,全乡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83元,同比增长15%;脱贫人口人均年收入11375元,同比增长15.6%。8个行政村中,有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以上。
芝麻开花节节高,村民收入年年升。产业发展越来越兴旺,人居环境越来越舒适,生活质量越来越安逸,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洋溢在每一名村民的脸上。
是什么使台峪乡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捷报频传?带着疑问,笔者走进位于太行山东麓神仙山脚下的台峪乡一探究竟......。
山清水秀清爽怡人的台峪乡景色 摄/刘春花
——破瓶颈,促发展,党建示范引领取得新成效
2021年,井尔沟村千亩台260亩的黄桃果园因承包人资金链断裂,导致村民3年未收到地租,果园经营管理不善,常年处于荒废状态。地租收不到,粮食种不了,眼看着生长5年的黄桃树正处于丰收挂果期,又不忍砍伐,村民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在茶余饭后议论最多的就是怎样才能挽回自己的损失......。
如何突破“瓶颈”既补发村民地租又能让桃园可持续发展?这是村支部书记吴金雄上任初期遇到的一道难题。他们多次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商议讨论千亩台黄桃果园发展问题。除通过法律渠道维护村民权益外,当务之急就是不能让果园再荒废下去,井尔沟村“两委”班子与村民达成了共识。在征得大部分村民同意后,村委会以牵头成立合作社的形式,向村民发起了对外承包动员令......。
村民段渊水是一名退役军人,又是一名有着近40年党龄的老党员,在村里搞生猪养殖,产业做得井井有条,是村里的党员创业示范带头人。在听说村委会对外发包黄桃果园的事情后,带头动员7户村民参股,争取资金20余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与138余户村民重新建立起承包合作关系。
长期困扰和阻碍井尔沟村发展集体经济产业的历史遗留难题得到了解决,井尔沟村“两委”班子如释重负,催人振奋。目前,在台峪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该村已完成黄桃果园产业转型规划,各项配套设施正在恢复修整中。不久的将来,一个集观光旅游、采摘销售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将成为井尔沟村的产业发展的“支柱”......。
无独有偶。同样的问题也曾经发生在庄里村支部书记郑献伟的身上……
起初,黄桃果园和香菇种植大棚一样,也是作为庄里村的主导产业引进,村民最终依靠香菇种植脱了贫,致了富。主导产业发展不平衡,百亩黄桃果园却成了村里的闲置资源,村集体产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
思路一变天地宽。为将120亩的闲置资源盘活利用起来,敢打敢拼的郑书记带领“两委”班子树牢“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理念,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和调整产业结构,多次外出“取经求学”,并邀请有关专家来进村勘察指导,经反复论证后,垫资20余万元,将120亩黄桃果园耕地进行改造升级。在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成功与石家庄慧谷农业科技公司签订蜜薯和大蒜种植合作框架协议,年产值突破35万余元。每每谈起庄里村的产业发展前景,郑书记脸上总是露着自信的笑容......。
台峪乡党委书记辛金亮在接受采访时说道,老的思维模式已不适应当前乡村振兴发展环境,只有创新思维才能催生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新活力,党员同志在面临发展难题时,能够率先垂范,勇挑重担,为民解忧,为村分忧,为台峪乡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其背后彰显的是党建示范引领作用取得的新成效。
阜平县的网红打卡地—台峪乡上寺村景色 摄/刘春花
——抓特色,创品牌,挖掘旅游资源催生新活力
台峪乡党委“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发展集体产业和旅游资源是牵引台峪乡实现乡村振兴的“两驾马车”,两者只有并驱前行才不会顾此失彼。
怎样依托现有资源催生产业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是台峪乡党委“一班人”一直在探究的问题。结合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红色资源底蕴,打造新品牌的蓝图在党委“班子”心中萌发,班子换一届、领导换一波,但绘就乡村振兴宏伟蓝图的信念从未改变……。
1939年,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在敌后方成立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华北联合大学在平房村选址建校,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文学家,新文化运动先驱——成仿吾同志担任校长,为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事业培养和输送一大批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骨干,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1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多所高校与阜平县委县政府联手打造的华北联合大学文化聚落红色旅游项目落地,接踵而来的就是房屋征收和整体搬迁的工作,这意味着数十户村民将要离开自己生活了几代的家乡,迁往政府安置的新居,村民的不解和怨言就像吹散不尽的乌云,弥漫在平房村的上空。
协调征地和搬迁补偿、挨家挨户做思想动员工作,每天汇总工作进度,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既要做好政策宣传又要说服村民顺利搬迁,确保项目按时推进,刚上任的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赵金虎深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为稳妥完成搬迁工作,赵书记多次前往房屋征收搬迁对象家中反复谈政策、讲道理、摆事实、话未来,最终用真情实意和良苦用心打动和感染了村民,村民弄明白了,搞清楚了,心中就没有了任何顾虑,纷纷在搬迁协议上留下自己的红色手印。至此,平房村房屋征收搬迁工作比预定期限整整提前了10多天。
“舍小家顾大家,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格局。征收搬迁的背后,遇到的不是坎坎坷坷,而是平房村村民对乡村振兴的期望与期盼。”负责帮扶平房村的台峪乡党委副书记赵宝国道出了百姓的心里话!
2021年10月,华北联合大学文化聚落建成,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赵旻、保定市委书记党晓龙、市长闫继红等相关领导来到平房村参加了启动剪彩仪式。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开源地,现在的华北联合大学文化聚落已成为集教育研发、红色旅游、教学休闲、艺术文创为一体的红色旅游景点,有力支撑了台峪乡的旅游发展。
上寺村是白石台村的自然村。听当地老人们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扫荡时都未曾到过这个村庄,人居环境清静优美,堪称“世外桃源”。因居住海拔高、交通道路险、沿途风景靓,在乡党委政府的精心扶持下,现已成为阜平县的网红打卡村,前来旅游打卡的人络绎不绝。为了让游客朋友享受沉浸式体验,村支部书记董成军也是在改造提升拴心留人的环境问题上做足了“功课”。他带领村“两委”干部依山建山,开山修路,精心规划布局,搞好资源整合,结合上寺村房屋建筑特点和周边地貌,积极动员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和乡间民宿,打造出以天然山石为主题的“上寺古村落”,蜿蜒曲折的石板路、错落有致的石头房,让人置身画景中,流连忘返。
如今的上寺村,正作为一张台峪乡靓丽的“旅游名片”,期待各地游客的到来……
台峪村的产业发展相对单一,从一定程度阻碍村里的经济发展。今年5月,自从村北沟的水库在一夜之间爆火成为网红打卡地后,村支部书记张志军便带领“两委”班子整天为打造集旅游、露宿、休闲、聚餐、避暑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忙碌着,场地平整、道路扩建、环境美化、设施配备等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着......。
台峪乡乡长栗欣介绍,华北联合大学文化聚落独具特色的红色教育资源,对台峪发展红色旅游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上寺古村落和台峪水库也是阜平县著名的网红打卡景点,作为台峪乡主推主打的特色旅游样板,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今年慕名前来的游客人数已超3万人次以上,游览太行景、品尝农家菜、购买农特产、感受农民情、体验农家乐,对刺激台峪乡旅游发展和提高经济创收有着积极的作用。
初春的阜平县网红打卡地--台峪乡上寺村一隅 摄/杨贺
——凝人心,聚人力,集体经济产业打造新样板
脱贫攻坚绝不落下一个人,乡村振兴也不会丢下一个村。坚持科学统筹,凝心聚力,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产业经济发展格局,也是台峪乡在实现乡村振兴道路上打出的一记“组合拳”。
营尔村有着大面积的枣树的历史,村民曾经将枣树种植产业作为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随着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村民赖以生存的枣树种植已不足以支撑家庭生活。从此,枣树种植渐渐退出了台峪乡产业发展的行列,枣树无人修剪,土地无人耕种,到处是一片荒芜景象。乡党委书记辛金亮却在该村荒废的枣树中发现商机,心中有了靠山吃山,以点带面,打造台峪乡“枣树实验林”的想法,说干就干!试点工作任务自然落在村支部书记段志河身上,在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段书记带领“两委”班子,多次深入勘察,商定试点方案,牵头成立合作社,先后发动6户村民参股,遴选20余亩土地,修剪枣树800余棵,整修进山道路约2公里,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集现地采摘和电商直播相融合的枣树产业试点初具规模,预计产生经济效益约3万余元。
凉棚蔬菜种植也是台峪乡搞好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井尔沟村和台峪村共建凉棚43个,凉棚建成初期,相继种植过白菜、萝卜、菠菜等,因缺乏相应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导致蔬菜产量低、损耗大,不能很好地实现效益最大化。今年以来,乡党委政府及时邀请有关专家前来“把脉会诊”,为两个村讲解种植技术和凉棚管理方法,并推荐适宜种植的“紫苏”为台峪乡蔬菜品种。目前,两个村已完成首次采摘并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在乡党委政府的科学统筹下,白石台村也结合村里的高山地势和环境温差等特点,想方设法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目前已翻整山地30余亩用于种植小米农作物,预计产生效益约20余万元。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行。台峪乡党委“一班人”创新发展思路,汇聚发展力量,以“小乡镇有大作为”的发展理念,用“跳出台峪看台峪”的独到眼光,积极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激发村集体产业的内在动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正带领台峪人民以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实现幸福小康的美好愿景阔步向前......。
(文/河北省保定市应急管理局驻村工作队员 张文杰、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台峪乡党委副书记 张江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