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企业资讯 >> 浏览文章

只羡人间不羡仙——逄戈庄新农村建设纪实

2022-04-11 来源:经济日报

逄戈庄村,是清代名相刘墉的故里,位于山东省高密市注沟现代农业发展区政府驻地东北一公里。近年来,在区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在村党支部和全体村民共同努力下,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做出了突出成绩,获得了“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山东省级文明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美了美了

小康路上.jpg

吴来荣(正中)带领村民阔步向未来

刘墉广场一瞥

“小桥 流水 人家”。走进逄戈庄,您会感到一幅唯美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干净整洁柏油路的两侧,火红的海棠、翠绿的垂柳等都仪态万千;粉墙黛瓦、明清风格的民居错落有致又不失整齐划一;苍翠的竹子、优雅的兰花、富贵的牡丹、芬芳的玫瑰等都散发着浓浓春意;更有小桥流水环绕,飞舞的蜻蜓、尖尖的小荷,更增添了村居的灵秀;浑如鸟在天上飞,人在画中游——仿佛就来到了江南的某处园林。

可几年前的逄戈庄并不是这个样子,从吴老汉改换门口就可见一斑。吴老汉叫吴德进,今年76岁。2015年3月份,刚刚当选为村支部书记的吴来荣和村委成员于世和在入户调研时发现了一件怪事:村西中心街南侧的吴德进老人,凭着进出方便的北门不要,非要换开西门,况且西门口还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老人没好气指了指北边、硬邦邦撂下一句“老汉爱干净!”、就自顾自忙他的事情去了。

吴来荣脸“通”的红了。原来老人所指的地方,是他家门口正对着的一个废弃方塘:四周杂草丛生、荆棘遍地;塘里倒满了各种垃圾,特别是还有一些死狗、死鸡的尸体,被塘底的黑水浸泡的泛白,散发出阵阵恶臭……在吴老汉鄙视的眼神中,吴来荣两人默默地走了。

几天后,村里传来一个重大新闻——新书记“失踪”了!有人说“他这个书记干不了,去上头辞职了!”;有人说“人家新书记闭关修神仙啦!”……

一个月后的傍晚,村委大喇叭突然传出吴来荣的声音:“全体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请注意,晚上七点半到村委参加会议!”;第二天又传出来说只要有资质的建筑队都可到村委招投标;到了第三天就看见一队人马带着抽水机、挖掘机和渣土车进驻了村西塘坝,抽水、清淤、运送渣土等忙碌起来;还有几名带着“监管”红袖箍的党员、群众代表、村干部和拿着图纸的包工头在对着钢筋、水泥等物质在指指点点……刚开始吴老汉还不屑一顾,等看到确实动真格的了也就自愿加入到其中,并负担起材料物资等无偿看护工作。

整整忙了一个月,一个全新的村西塘景观呈现在村民的眼前:白色方砖铺就的护坡、清澈的塘水、翠绿的荷叶、仿树干样式的围栏;塘东边的空地也变成了一处休闲小广场,暗清色的方砖,排出各种漂亮图案;中间全是运动器材转椅、滑梯、单双杠等,边角是休憩场所,配有凉亭、石凳、石桌;还有躺椅等设施一应俱全。于是全村老少都忙碌起来,看新奇、游玩的、健身的,当然最忙的还属吴老汉——忙着堵西门,再改换回北门了。

此后的几年里,逄戈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仿佛是换了人间:“刘墉广场”、“清爱文化园”陆续开工建设,从此村民文化娱乐有了去处;中心沟清淤、护坡加绿植,硬是整治成了小桥流水;最令人称颂的是天然气入村,从此结束了烟熏火燎,还村民们一片蓝天……于是吴来荣“失踪”的谣言不攻自破——他只是带着一蛇皮袋子的火烧,去市里相关部门拉赞助罢了;至今,在他们村“功德簿”里,珍藏着高密市环保局、水利局等相关部门扶持资金的明细呢。

醉了醉了

1.jpg


村民们陶醉在胜利果实中

2.jpg


外国友人沉醉在才艺中

“暖风吹的游人醉”。2020年9月22日,2辆淡蓝色的大巴车徐徐停在了刘墉文化广场,一群肤色迥异的外国友人来参加“刘墉文化节”,其中一位个子高挑、肤色白皙、金发碧眼的女士——马来西亚驻华大使夫人,被广场上一个小伙子吹奏的葫芦丝深深吸引。

小伙子叫禚召均,是本村的一名草根艺人。一曲“梅花三弄”便惊艳全场:丝声宛转悠扬,时而如泣如诉,让人哀怨当地;时而犹如沐春风,让人忍不住载歌载舞,恰如“昆山不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更有一曲“高山流水”,从此时光不再久远、山川再无阻隔、四海再无国界、人人都能觅知音——大使夫人醉了;“此音只有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她怔在当地久久不能离开……

何止是大使夫人,原宁夏文联副主席刘卓,每年都要来这里进行采风。因为在这里,常常能遇得到天南海北游客,看得见五颜六色民族服饰,听得说南腔北调乡音,仿佛置身于一个国际商城;他最爱在村中的“步行街”漫步,在琳琅满目的商铺里穿梭,更爱欣赏着那些有着当地特色的工艺品,如鞋垫、剪纸、泥塑、条编等;就连饭馆里的牛肉和羊肉,都能吃出家乡的味道;这一切的一切,岂能让他不陶醉?

其实本村人早都醉了!物质条件有多上档次先不说,单是逄戈庄村的文化娱乐生活,从此更加丰富多彩,村办高跷队、大秧歌、街舞和广场舞,年年都在市级比赛拿第一;最令人骄傲的是一年一届的农民丰收节,先是村级办,后来是镇级办,再往后成为到市级办;去年的那一届市委副书记刘冰致贺词、市电视台当家花旦于倩倩主持,外地其他县市的歌舞团来参演;谁能猜到乡村老农上了正规舞台?谁又能信民间草根敢和正规演员同台叫板?谁相信这个乡村大舞台能有3000人?……

文化娱乐可能好像是年轻人的专利,但逄戈庄的老人更自豪:7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能准时收到村委送上的生日蛋糕;30年党龄及以上的老党员,定期收到村党支部的慰问,还在九九重阳节组织踏青和旅游——只要是上了年纪,就能获得应有的礼遇和尊重,老人们岂能不陶醉?

每年的莘莘学子,只要学有所成的,考进市一中的、哪怕是专科、本科还是硕士,就能得到村委会颁发1000元~5000元的“励志奖学金”;还有尊老爱幼奖、邻里和睦奖、发家致富还要奖……

身为逄戈庄的村民,想着想着自己就醉了。

富了富了

3.jpg

莘莘学子励志奖励

旗袍.JPG

精神富有美好展示


“乘着东风奔小康”。2022年2月22日,张桂芝民俗馆。40岁的王秀娥正在交割手绣鞋垫、桌布等工艺品。这是新年的第一笔订单,她就拿到2万余元的货款。王秀娥很感慨,谁能想到当年曾经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她,竟然也能发家致富了呢。

几年前,王秀娥还是村里建档立卡户的贫困户。她和婆婆守着一个偏瘫的小叔子,带着一个智障儿子,背负着丈夫生病离世后10万余元的债务,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关键时刻,发展区驻村干部宋晓丽和吴来荣来了,他们送上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和慰问金,并进行安抚工作。远水解不了近渴,扶贫要先扶志!几次扶慰中,宋晓丽得知婆婆之前是一名做鞋垫的好手,王秀娥在娘家也干过机绣,便提出可以做些手工鞋垫、机绣手帕等艺品,放到民俗馆代销的建议。得到两人的首肯后,宋晓丽和吴来荣自费购置了一些五彩丝线、布料和一台电动缝纫机,再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较为特色、创意的图纸送到家里。婆媳被他们真诚所感动,于是在家里加班加点、马不停蹄按照既定方针忙碌起来……

上天总是眷顾有心人。第一批婆婆手绣的十双鞋垫和100副王秀娥的机绣手帕,在民俗馆被游客以高价抢购而空。婆媳终于看到了曙光,重拾信心再出发。在宋、吴二人指导下,婆媳二人牢牢按照“原生态”的理念,产品逐步扩展到台布、桌布等花色品种,由民俗馆帮助接单和外销,最后规模扩大到一个小作坊,一年下来,收入竟能达到10万余元,不但摘到贫困户的帽子,还升级到发家致富的行列。

同村的孙淑武,一个城里4星级饭店的大厨,瞅准老家改革开放发展机遇,毅然辞掉工作回村创业办民宿,最终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之家。据吴来荣介绍,民俗做得最好的是禚元戎的条编合作社,从编制传统手工业簸箕转型升级到工艺品后,其编织的果篮、果盘、小笸箩等,通过“清爱文化”等文旅活动推介,已经走出国门,远销美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每年的销售额达到百万余元;还有年年举办的大樱桃、葡萄等采摘节,每个采摘节都有百万元的销售收入;朱秀福的大型商超、张金桥的酒楼,一年下来有五六拾万元左右;还有其他规模的商铺26家、饭店5家……他们都乘着“文旅主题活动”的东风,奔上了小康。

负责“大美逄戈庄公众号”的村级管理员刘炳琪介绍,仅从公众号记载的民间团体、政府部门,自2018年到2021年间,来逄参访的人数达2.2万人次。每人按照保底1000元消费计算,四年间,竟达到2.2千万元的旅游收入。

写在最后

发展区党委书记李延宗说,逄戈庄村只是注沟发展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高密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展区一直秉持“民生为先”理念,围绕“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定位,打造了如板栗园休闲主题的滕家庄、汉文化主题的后方市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名片村庄;下一步,发展区将在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基础上,继续开拓创新,深挖特色,带领全区广大民众甩开膀子加油干,小康路上阔步向未来。

供稿单位:禚照卿;山东潍坊烟草有限公司高密分公司



0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国家金融人才政务云平台正式启用
下一篇:首场直播受欢迎 消保宣教有新意 ——兴业银行银川分行联合金融机构共促消保工作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