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剪映乡村实践团队以“壮美边疆,青春聚力”为主题,于2024年7月13日至21日前往崇左市龙州县开展壮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调研工作,探究民族地区壮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简称“非遗”)融入学校教育的文化困境与优化路径,推进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
6月4日,团队召开了三下乡实践活动准备会议,对实践活动的材料准备、文献查找、调研对象、调研方法、队员分工等内容进行讨论,为团队的实践活动工作的高效落实打下坚实基础。
7月13日至21日,团队在龙州县展开调研期间,实践团队从地方性知识的理论视角出发,聚焦民族地区壮锦等非遗融入学校教育的文化困境与优化路径,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参与式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以及实物收集法获取资料,分三个阶段进入田野点:第一阶段调查居民对壮锦文化的了解和兴趣;第二阶段在龙州县民族中学与一线教师深入交谈,了解该校在推进壮锦的学校传承中的优秀经验与教学困境;最后,团队深入壮锦工坊对传承人进行访谈,探究壮锦背后的文化渊源和地域特色。
图为实践队员与民族中学教师们交流天琴的学校传承现状。
通过深入的实地考察与访谈,实践团队了解到,如今壮锦的传承与制作已经不再局限于壮族人民家庭内部,越来越多来自各地、热爱壮锦技艺的人士积极参与其中,成为一个社会共同参与的过程,为壮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天琴艺术也不仅在壮族中广泛流传,还在其他民族的活动中大放异彩,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的特色,展现出多元文化融合的魅力。龙州县的非遗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象征,蕴涵着民族间文化的互相理解、尊重与民族的和谐相处的理念。因此,“剪映乡村”实践团队深入挖掘龙州非遗手工艺与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积极探索其深度融入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方法。在当地团委和学校、学部的大力支持下,实践团队发挥自身小学教育专业的特长,围绕非遗传承创新,赋能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在龙州县开展了理论宣讲课堂,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孩子们讲述非遗文化背后的故事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实践队队员们还带领小朋友们亲身体验非遗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的魅力。此外,通过演绎民族故事等活动,激发孩子们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兴趣和尊重,让民族团结的思想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图为壮锦传承人李素琴老师向实践队员现场演示壮锦织法。
图为团队成员对当地儿童进行访谈。
图为壮锦传承人李素琴老师与实践队员合影。
“剪映乡村”团队在调研过程中推动建立地方知识与学校教育之间的有效链接,致力于挖掘民间艺术教育传承的文化群体确证复合性知识价值,与学校教育者共同探讨回归“地方真义”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助力非遗教育情境嵌入“生活场景”,在新生代的薪火相传中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图为实践队员与龙州县民族中学教师们合影。
文/喻志和 马学荣
图/覃小艳 林玥
指导老师/闫若婻 向宇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出门问问AIGC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增长,同比飙升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