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铃声声,穿越千年丝绸之路;铁龙滚滚,续写当代亚欧传奇。从2013年首列中欧班列鸣笛启程,截至今年2月底,作为中欧班列中通道的内蒙古二连浩特口岸,货运量达到1768万吨,开行班列18161列。斐然成绩,是新时代“钢铁驼队”跨越山海、驰骋欧亚的生动注脚,更是奏响了国际合作的激昂新乐章。
中欧班列的蓬勃发展,重塑了亚欧物流格局。在传统物流体系中,海运耗时漫长,空运成本高昂,中欧班列则兼采二者之长,开辟出一条高效、经济的物流新路径。从中国内陆城市出发,中欧班列如灵动纽带,串联起欧洲10多个国家的70多个城市或站点,辐射国内24个省份的60多个城市。线路从最初的2条增至如今的71条,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能源整车及配件、高端机械设备等万余种货物。曾经数月才能送达的商品,如今数周即可抵达,极大压缩了贸易周期,提升了全球供应链的响应速度。
班列疾驰,带动的是产业的协同发展。于国内而言,中欧班列的常态化开行,为各地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重庆依托中欧班列,吸引了众多电子信息企业集聚,构建起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西安借助中欧班列长安号,打造国际物流枢纽,推动制造业、服务业等多元产业协同发展,区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在欧洲,德国杜伊斯堡、波兰马拉舍维奇等城市,因中欧班列成为欧洲重要物流节点,围绕物流衍生出仓储、加工、贸易等产业集群,促进了当地就业,拉动了经济增长。班列所经之处,犹如撒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落地生根,茁壮成长为产业繁荣的参天大树。
中欧班列不仅是经济合作的桥梁,更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它搭载的不仅是货物,更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符号。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沿着班列路线在欧洲市场流通,让欧洲民众直观感受到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欧洲的艺术品、书籍、特色美食,也随着班列走进中国,增进了中国民众对西方文化的认知。列车员、海关工作人员、物流从业者们在工作中的交流互动,更是加深了彼此的理解与友谊,为中欧友好合作筑牢了民意根基,让文明互鉴的春风吹遍沿线各地。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站在这一历史节点回望,中欧班列货运量突破1700万吨,是对过往合作的有力见证。展望未来,中欧班列必将继续拓展“朋友圈”,为中欧合作乃至全球经济繁荣发展贡献更大力量,在国际合作的舞台上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朱莹)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钢铁“油”龙驶向未来“黄金通道”再焕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