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上午,满载着90个标准集装箱出口货物的国际货运班列从北京房山区启程,驶往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这标志着北京市首趟中亚班列正式开行。(3月1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这是北京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里程碑,折射出中国在区域协同发展、国际物流体系重构及全球经贸合作中的战略智慧。
从京津冀到中亚的“黄金纽带”。中亚班列的开通,标志着北京首次打通直达中亚的陆路货运大动脉。其运载的货物以汽车零配件、药品、新风换气机、压缩机等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全部来自京津冀地区,凸显了区域产业链的协同效应。中国铁路北京局为此实施“五优先”政策,北京海关则通过预约通关、提前申报等便利化措施,确保班列高效运行。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不仅缩短了物流周期,更降低了企业跨境运输成本,为京津冀外向型经济注入新动能。
服务“一带一路”与区域经济安全。中亚班列的开行,是北京深化“一带一路”共建的缩影。外交部发言人指出,中国已同周边25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协议,互联互通成果显著,而中亚班列为这一进程增添了新注脚。通过这条通道,北京不仅强化了与中亚的经贸纽带,更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中扮演关键角色。例如,班列运输的汽车零部件直接服务于中亚国家工业化需求,而药品出口则契合当地民生改善,体现了“硬联通”与“软联通”的双重价值。
班列对保障京津冀产业链韧性意义深远。近年来,全球海运波动频繁,陆路运输的稳定性优势凸显。中亚班列通过多式联运网络,可衔接中欧班列与东南亚陆海新通道,形成覆盖欧亚的物流闭环,降低单一运输方式风险。这种布局不仅服务于企业“走出去”,更通过多元化物流体系增强了区域经济抗风险能力。通过共享物流红利,中国与中亚国家构建起更紧密的命运共同体,这种以经济合作为纽带、以规则协同为保障的模式,或将为全球南南合作提供新范式。
北京首趟中亚班列的意义,远超一趟列车的启程。它是中国统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生动案例,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规划到落地的关键一步,更是“一带一路”倡议从宏图到实景的微观映射。未来,随着国际陆港集群的完善与规则协同的深化,这条钢铁驼队承载的将不仅是货物,更是区域繁荣与全球合作的新希望。(朱莹)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贯通丝路新动脉,开启开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