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梯间新装的扶手、卫生间铺设的防滑地砖、高度适宜的厨房操作台……这些看似微小的改造,正悄然提升老年群体的生活品质,让适老化消费浸润日常,充满温度。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让“银发族”老有所养、安享晚年,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从政策支持到地方实践,从科技创新到社区共建,一场以“适老化改造”为核心的温暖行动正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数据折射需求,政策暖风激活市场
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亿,占比22%;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占比15.6%。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国家层面政策暖风频吹,为适老化改造按下“加速键”。2025年,商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家装厨卫“焕新”工作的通知》,明确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标准可适度提高,最高不超过30%。各地政府积极响应,补贴政策密集落地,既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也激活适老化消费市场。例如,江苏省补贴目录覆盖7大类68小类产品,老年人家庭自付70%,政府补贴30%,每户最高补贴15000元;浙江省温州市将补贴范围扩展至70个品类,单件产品最高补贴3000元,并创新线上线下结合模式,让老人享受购物立减直补;吉林省则出台细则,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最高2000元的改造补贴。政策红利迅速转化为市场动能,传统家装企业与科技公司纷纷入局,推出创新服务模式。
科技赋能,适老化改造迈向“精准适配”
适老化改造不再局限于基础硬件升级,科技力量正重塑老年生活场景。在北京崇文门的适老化样板间,无障碍坡道、可坐式洗菜台、智能卫浴扶手等细节设计,将关怀融入每一处角落。而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引入立林智慧养老设备,老人通过“智能管家”即可实现通话、紧急救助、健康监测等一键呼叫服务。党支部书记张俊霞表示,当地正构建“区域中心-社区-家庭”三级联动体系,让科技成为老年生活的“守护者”。从室内到社区,科技与适老化深度融合,让“老房焕新”更具智慧温度。
位于北京市崇文门的适老化样板间
公共空间改造,打通“最后一公里”安全
适老化需求不仅限于家庭内部,更延伸至公共空间。老旧小区公共区域的改造,关乎老人出行安全与便利。北京市海淀区小南庄新区社区针对70岁以上老人较多的现状,集中安装楼梯扶手和地面警示贴,居民郭阿姨感慨:“现在上下楼扶着扶手,心里踏实多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赵伟指出,当前适老化改造需优先解决“上下楼难”“如厕难”“出行难”等基础安全问题,再逐步提升舒适性与便利性。地方政府与社区正协同行动,通过加装扶手、改造坡道、增设警示标识等细节,让公共空间成为“有爱无碍”的家园。
多方合力,共筑“乐龄乐活”社会
适老化改造热潮背后,是政府、企业、社区与居民的共同参与。家装企业为异地子女提供远程改造方案,科技公司开发智能监测设备,社区主动排查安全隐患……各环节紧密联动,推动适老化理念渗透至城市肌理。赵伟呼吁,未来需建立统一规范标准,推动适老化从“零星改造”转向“系统性设计”,让每位老人都能在安全、便利、温暖的环境中“乐龄乐活”。
“老房焕新”不仅是硬件的升级,更是社会对老年群体需求的深度回应。当政策温度、科技力量、人文关怀共同注入适老化改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变,更是一个老龄化社会应有的尊严与温情。让适老化消费持续升温,让“银发族”在焕新的家园中,收获稳稳的幸福。(文:石宸昊,邱鑫磊)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夏日经济“热”力十足 助燃服务消费再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