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文 化 >> 浏览文章

孔达达专访:解码中国艺术市场波动与艺术经济破局之道

2025-09-25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在中国艺术市场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既有拍卖行业兴起的高光时刻,也经历过市场调整与艺术经济探索的波折。作为长期深耕艺术市场研究与实践的专家,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院长孔达达对行业发展脉络有着深刻洞察。近日,他围绕中国艺术市场的波动历程、艺术经济的探索困境与未来方向,接受了经济网的专访。

谈及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阶段,孔达达认为,以1992年艺术品拍卖业务起步为起点,市场逐步走向繁荣,并在2014年达到阶段性顶峰,随后进入调整期。“顶峰之后市场出现断崖式下跌,背后是经济环境、市场自身规律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他指出,2014年艺术经济的尝试升级,本是为市场注入活力的重要探索,文交所的集中出现便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现象。

彼时,天津文交所、上海文交所、深圳文交所等相继成立,试图通过创新交易模式激活艺术经济板块。但令人遗憾的是,这轮探索从兴起至回落仅用了不到几年时间。在孔达达看来,核心问题出在规则设计与市场适配性上。“以天津文交所为例,其交易规则存在致命性缺陷,再加上市场需求与规则不匹配产生的冲突,以及监管层面的引导调整,三方因素共同作用下,文交所模式逐渐式微,也让艺术经济板块遭受巨大冲击。”

艺术经济的受挫,暴露出行业长期存在的短板。孔达达直言,市场规范缺失与鉴定体系不完善是两大核心痛点。“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缺乏国家层面认可的权威鉴定与评估机构,导致市场乱象频发。直到今年年初,财政部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成立了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文化艺术品评估专业委员会,国家带队入场才为鉴定评估体系的完善奠定基础。”

在当前经济环境与市场低迷的双重背景下,中国艺术市场的表现呈现出明显分化。孔达达结合其上半年撰写的中国艺术市场报告分析:“整体成交额虽呈下降趋势,但部分领域仍有亮点。例如,高端艺术品经营机构通过学术梳理与深度挖掘,凭借专业眼光精准对接艺术与市场需求;同时,年轻一代收藏家正在崛起,他们文化素养高,对中国文化艺术兴趣浓厚,虽收藏态度更为谨慎,却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于民间收藏资源的价值释放,孔达达有着独到思考。他提到,民间藏有大量未公开的优质艺术品,但因鉴定体系缺失,这些资源难以转化为市场“硬通货”。“民间收藏要成为企业资产、实现‘藏富于民’,需要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合力。国家层面需完善政策与监管体系,企业可发挥资源整合与市场运作优势,个人收藏家则需提升专业认知,从基础工作做起,逐步打通民间收藏与市场的衔接通道。”

面对艺术经济的未来发展,孔达达对勇于探索的企业家给予肯定,同时强调理性发展的重要性。“艺术经济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不能重蹈过去的覆辙。未来需以规范为前提,依托科学合理的鉴定评估体系,结合市场实际需求设计模式,让艺术与经济真正实现良性融合。”他坚信,随着体系逐步完善与各方力量的协同,中国艺术市场将突破当前困境,民间收藏资源的价值也将得到更充分的释放,推动行业迈向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阶段。

(文:赵菊/叶道明)


0
上一篇: 襄垣手工挂面:非遗“金丝”香飘全国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