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黄芳芳
乡土还能重建吗?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指出,中国传统处境的特征之一是“匮乏经济”,正和工业处境的“丰裕经济”相对,前者的态度是“知足”,知足是欲望的自限。而后者所维持的精神是“无餍求得”。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我们享受着丰裕的物质所带来的快乐,我们还愿意回到乡村吗?还愿意以建设城市的热情重建乡村吗?
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刘旗看来,除了乡村的基础设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第二大难题在于缺乏有造血机能的产业,以及因产业扶贫不精准,而导致的利益连接机制“扭曲”。
“完成脱贫攻坚目标现在主要依赖于国家政策好。我很担心,很多地区脱贫以后,国家扶持的政策和项目会逐步减弱,虽然说了‘扶上马,送一程’,但也会担心脱贫后项目覆盖会被弱化。如果这些贫困地区没有形成可持续的造血机能,脱贫后会难以为继。”刘旗对《经济》记者说出了心中的担忧。
乡村的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一样需要从输血式转变为造血式。不过,我们仍面临诸多困难。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发言时指出,目前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还不牢固,不少地方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活,融合程度低。农村产业小而散,全产业链条有待延伸贯通。一些地方缺乏统筹规划和组织,将休闲农业简单等同于三产融合发展,一哄而上、千村一面的现象比较突出。
让文化振兴变成事业
“做了这么多年的旅游,现在才发现以前确实缺少灵魂。文化部和旅游部合并为文化旅游部虽然时间不长,我已经真切地感受到文旅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如俗话所说:‘文化有了载体,旅游有了灵魂’。”刘旗风趣地说。
“乡村文化振兴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太重要了。若不振兴乡村文化,很多人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只要能想尽一切办法,把人才引回来,乡村才会有文化,振兴就有希望。”刘旗坚定地说。
“大家已经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时候,会把所有的精力聚焦在乡村之外。其实,乡村本身有很多机遇。大家若能有意识地保留乡村文化,说不定几年后,就是一种资源。”长期从事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陆益龙告诉《经济》记者,我们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乡村的文化振兴与市场融合的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
“不过,说实话,大部分留在乡村的人缺少文化,现在很多事情都是城里派去的干部帮他们干。一旦这些干部撤走了以后,问题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刘旗认为,用文化沁润人心才是脱贫以及乡村振兴的关键钥匙。
在深山闭塞、交通不便的区域,若想帮助人们脱贫,文化扶贫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去年在文化扶贫方面,我们做了一些新的探索,比如,重庆与山东合作举办了‘彭水苗绣’非遗扶贫培训。这次共培训了46名学员,其中建卡贫困户26名,留守妇女及刺绣爱好者20名,培训结束后,学员全部掌握了刺绣基础技能,35名学员与公司签订了长期劳务合同,月收入均在1800元以上。”刘旗说。
这些绣品在网络上很畅销,很多爱心人士购买了手工绣品。而且,外交部也将这类非遗绣品纳入外交事务的礼品。这项活动的意外收获是吸引了一些外出打工的妇女返乡。“这些妈妈们回家后,既能照顾老人、孩子,也可以在家务农,还能通过手艺赚钱。”
刘旗认为,传统技艺传承与活化能够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覆盖面。为此,他建议: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非遗扶贫纳入国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建立项目库重点支持,推动其落地见效。同时,建立非遗扶贫金融服务体系,实施缓、减、免财税优惠措施,完善多元化融资渠道,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重点帮助非遗项目龙头企业,促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尽快做大做强。从而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参与扶贫的非遗项目、企业,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培训、生产、推广、销售等活动,确保提供必要的支撑。三是,加强部门联动。各级扶贫、财政、人社等部门要和文化和旅游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加大对非遗传统技艺的培训投入,根据群众的需求,重点针对建卡贫困户、留守妇女、残疾人等群体,举办不同形式的技能培训班。同时,在宣传推广、营销服务等方面给与扶持,确保脱贫不返贫。
人才归,乡村兴
“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一种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所培养出来的精神。”费孝通先生所说的这种精神似乎时过境迁了,取而代之的一种现象是乡土培植出来的人已不复为乡土所用。
目前在农村留下来多是老人、妇女、儿童,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非常严重。如何让农村劳动力回到农村?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吴德告诉记者,他建议国家取消农业人口的户籍制度,鼓励农村劳动力到城里去,可以解决“三块地”的问题,将农用地、集体所有土地、宅基地流转出来,通过集体组织专门经营,让有经营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人,尤其是现在农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回到农村去经营“三块地”,同时,国家应从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他在农村调研时发现,目前乡村人才缺乏非常严重,并出现了“三缺五少”的现象。“三缺”:一是,缺乏会管理、会经营、懂技术、具有国际视野、先进理念的全国性人才;二是,缺乏通晓国际规则的经营性人才;三是,缺乏具有乡村治理经验,同时能够全面掌握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组织保障性人才;“五少”是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电商人才较少;乡村景观规划或环境治理的人才较少;懂乡风、民情,具有乡村文化传播能力的人才较少;乡村一线管理人才较少;乡村教育人才、医疗人才较少。“三缺五少”导致乡村振兴的难度非常大。
吴德建议,要增加乡村振兴的劳动力,就必须解决“三缺五少”的问题。第一,建议国家启动定向人才培养计划,让农业院校、师范类院校、文学类院校定向培养乡村振兴的人才,鼓励乡村高中毕业生或退伍军人进入大学学习,为他们免学费、提供生活费,培养他们专业知识,毕业定向回到乡村,去发展乡村。有技术、有能力的人才回到乡村以后,也可以把热爱农村的劳动力重新吸引回来,他们会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劳动力。第二,建议国家实行高层次人才振兴计划,培养专业博士和专业硕士等出国进修,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人才,他们可以为乡村振兴的高级治理建言献策。第三,建议构建乡村振兴的人才培训体系,通过党校学习,培训村委书记或村长,培养一批组织保障性人才。第四,建议原来科技部、教育部共建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更名为乡村振兴研究院,从而培养、培训更多的乡土人才。最后,建议营造乡村人才返乡的机制体制或环境,包括基础道路设施建设。此外,乡村环境治理以及电、网络等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是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易替。当我们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当我们对精神的渴求远超过物质时,我们总会回过头说:“田园将芜,胡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