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产 业 >> 浏览文章

银发经济重构老年生活消费图景

2025-09-24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张省   加入收藏


工作人员和老年人互动娱乐 作者:李华时 / 来源:中经视觉

“夕阳红”遇上“新消费”,中国老年群体正悄然掀起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国家统计局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人,占总人口22%,正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银发经济”这个曾经被简化为“养老经济”的命题,如今正在裂变为“享老”的消费新生态——从智能拐杖到老年美妆课,从旅居养老社区到线上知识付费,银发群体正在用新消费重新定义生命的意义。

 

基础保障行业:从“温饱刚需”到“品质悦己”的消费升维

 

基础保障行业作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压舱石”,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与社会稳定。银发经济中的基础保障行业,为老年群体的生活保驾护航,是推动银发经济稳健发展的关键支撑。

住房服务是栖居之基。当前,我国55岁及以上人群已超4亿人,居住需求正从满足基础生活照料的传统“养老居住”向融合健康管理、智慧交互、社交参与等功能的“银发人居”生态全面升级。一方面,养老社区不再是冰冷的建筑群,地产企业、养老服务机构等纷纷布局,打造多样化适老住房产品;另一方面,老旧小区改造成为提升老年居住品质的关键举措,各地在改造中融入适老化元素。

银发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下,老年住房服务挑战与机遇并存。部分人对养老社区仍存在偏见,将其视为“被遗忘的角落”,忽视了其中蕴含高品质生活的可能。同时,建设适老住房所需的高昂成本,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即便看到市场潜力,也因资金压力难以大规模投入。更深层的困境在于,当前适老住房产品尚未形成梯度化供给体系。在高端养老社区与基础改造项目之间,缺乏满足中等收入群体需求的“中间选项”。

未来,社区内,智能健康小屋可实时监测老人血压、血糖等数据,并与三甲医院远程联动;共享厨房里,老人们可以一起烹饪、分享美食,消解孤独感;代际课堂则让老人与年轻人互动,感受时代的活力。社区外,与周边医疗机构、公园、商超的联动,将形成“15分钟养老生活圈”,让老人在步行范围内满足生活、医疗、社交需求。这种“居住+服务+生态”的模式,将让老年生活从“将就”变为“讲究”。与此同时,市场的成熟将推动适老住房产品从“大而全”转向“小而美”。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AI等技术,精准分析不同年龄段、收入水平、健康状况老人的需求,开发分层分类的产品,将让每个老人都能找到“心之所居”。

医疗健康是生命之盾。国家卫健委2024年5月公布我国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机构有7800多家,床位总数达200万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签约合作8.7万对。公立医疗机构通过设立老年病专科门诊满足基础需求,民营机构提供高端种植牙等特色服务,互联网医疗平台则依托技术优势开展慢病管理,初步形成多层次服务体系。同时企业逐渐将目光聚焦老年群体,各类适老化的康复辅助器具不断涌现,在设计上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与使用习惯,提高产品的安全性与舒适度。

然而,银发经济中的医疗健康前行之路,布满了重重挑战。观念层面,传统“生病才就医”的思维根深蒂固,许多老年人对日常健康管理、预防保健的重视程度不足,限制了银发医疗健康消费市场的拓展。医疗资源供需矛盾尖锐,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难以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同时,智慧医疗技术虽发展迅猛,但针对老年人身体机能、认知特点的适配性研发不足,智能穿戴设备、健康监测APP等产品操作复杂,老年用户使用体验不佳,导致科技未能充分发挥助力医疗健康服务的作用。

展望未来,技术创新将带来更多适老化智慧医疗产品,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将实现无感佩戴、自动分析,健康管理平台也将推出语音交互、大字体界面等适老版本,真正实现“科技为健康服务”。针对农村医疗健康服务覆盖率较低,通过“飞地经济”模式,推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完善分级诊疗体系,让偏远地区的老人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与此同时,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深度合作,推出多样化的健康保险产品,为老年人健康消费保驾护航。

 

服务行业:从“生存照料”到“生命绽放”的场景革命

 

服务业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毛细血管”,其发展质量直接映射社会运行效率与民生温度。银发经济中的服务行业,本质是一场关于“老年尊严”的社会实验,当服务不再局限于“解决问题”,而是致力于“创造快乐”,老龄化社会才能真正成为文明进步的机遇而非负担。

旅游休闲是乐活之翼。当前我国老年休闲旅游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康养旅居作为这一产业的关键一环,正在逐渐成为众多中老年人休闲时光中追求健康、享受生活的首选方式。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康养旅居消费超过2万亿元,占银发经济规模总量接近20%,康养旅居消费保持年度同比增速15%至20%,显著高于传统旅游行业。

不过,旅游休闲也面临诸多挑战。老年群体的体力差异与安全需求使得产品设计难度倍增——如何平衡“深度体验”与“适老化便利”?同时,价格敏感度与高品质服务的矛盾依然存在,部分高端康养游因定价过高而沦为“少数人的游戏”;而且,专业服务老年旅游的人才短缺,也限制了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提升。另外,老年旅游市场还存在“年龄门槛”“设施门槛”“数字门槛”“地域门槛”等,如旅行社对高龄游客设限、文旅场所适老化改造不足、线上预约购票难、外地老人乘车政策不统一等,阻碍了老年文旅消费市场的扩大。

展望未来,旅游企业需进一步深耕市场,精准洞察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需求差异,打造更为精细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例如,休闲旅游可发展分龄式服务——针对不同体能老人设计梯度化线路(如轻徒步古镇游与轮椅友好博物馆之旅),同时开发“家庭互助旅游”产品,鼓励子女与父母共同参与,以代际互动降低服务成本。服务模式上,可探索“旅游+养老”“旅游+医疗”等跨界融合,打造全包式、持续性的服务体系。而且要加大专业服务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服务质量。此外,加快推进文旅场所适老化改造,消除各类消费门槛,促进市场规范、健康发展,为老年群体绘就更加绚丽多彩的生活消费新画卷,真正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享。

文化教育是心智之钥。当前,中国老年文化教育正经历从“基础娱乐”向“终身学习”的质变。《我国老年大学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老年大学开设的课程中,传统的舞蹈、书法、声乐、健身、乐器、美术类课程仍是主流,占比超80%。超过50%的老年大学开设了信息技术、思政类课程,超过40%的老年大学开设了医学、文学类课程,老年大学课程正在由娱乐型向赋能型转变,实用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逐渐成为老年大学课程设置新趋势。

然而,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仍面临着多重困境。在供给端,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线城市老年大学“一座难求”,而三四线城市课程同质化严重,多数课程集中于健康养生和基础技能,缺乏对老年人职业经验、兴趣爱好的深度挖掘。再加上企业普遍低估老年群体的学习潜力,认为“老年人学不会新技术”,导致科技应用等前沿课程覆盖率不足,适老化教育产品开发滞后。在需求端,数字鸿沟问题尤为突出,部分老年人对在线教育存在抵触心理,担心“网络诈骗”“信息泄露”,而子女代际支持不足又加剧了技术焦虑,形成“想学却不敢学”的悖论。

展望未来,文化教育的银发经济前景广阔。文化教育则应强化“赋权型供给”,一方面,开发银发友好的交互式教学平台,并通过“银发数字辅导员”帮助老人跨越技术门槛,创建虚拟学习社群打破时空限制;另一方面,建立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帮助其实现“退而不休”,为“活力老人”设计文化深度研修项目,满足其精神追求;搭建老年知识共享平台,让退休专家、手艺匠人成为内容生产者,实现“从学到教”的角色转换。

 

高科技行业:从“数字鸿沟”到“智慧赋能”的智能陪伴

 

高科技行业,宛如驱动时代前行的“数字引擎”,在技术裂变与产业革新的交汇处迸发璀璨光芒。在银发经济语境下,高科技行业特指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手段,为老年群体提供适老化产品、服务与生态的产业集合。

健康监测科技开启无感之眼。近年来,健康监测科技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老年人的消费模式。过去,老年人的健康支出主要集中在疾病治疗和药物购买上,呈现出典型的“被动医疗”特征。然而,随着智能穿戴设备、便携式检测仪器和远程健康监测平台的普及,老年人的健康消费逐渐转向“主动预防”和“自我管理”。国家税务总局发票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以智能手环、血压仪等为代表的健康监测设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1.6%。

尽管健康监测科技前景广阔,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从老年人的接受度层面来看,部分老人对新科技产品存在着天然的畏难情绪,复杂的操作流程让他们望而却步。再加上一些老人也对个人健康数据的敏感性较高,部分企业还存在数据滥用问题,导致信任危机。服务响应方面同样存在短板,健康检测设备与线下医疗资源尚未完全打通,老年人即使发现异常数据,仍可能面临挂号难、就医慢的问题,降低了科技的实际效用。此外,市场供给与需求存在结构性错配,现有产品多聚焦“普遍需求”,却缺乏对失能老人护理等细分场景的精准覆盖。

展望未来,AI技术将化身老年人的“健康管家”,深度整合睡眠、血压、血糖等多维度数据,不仅能在深夜自动调节空调温度改善睡眠质量,还能根据晨间血压波动推荐太极或散步等个性化运动方案。物联网技术则像一张无形的“安全网”,将家庭、社区与医院紧密串联——智能药盒会“盯紧”服药时间,漏服时立即向家属手机发送提醒,社区医生也能同步收到预警并介入干预。而健康数据更将成为银发社交的“新货币”,老年健身社群里的好友们会比拼每日步数、交流控糖心得,甚至用智能手环生成的“健康周报”互相激励,在“比学赶超”中形成充满活力的“健康社交圈”,悄然拉动运动装备、健康食品等细分市场的消费热潮。

智能机器人是共生之臂。当前,智能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养老机构、社区和家庭,成为老年人的“数字儿女”。在部分养老机构,机器人已能完成送餐、清洁、健康监测等基础服务;居家场景中,具备语音交互、跌倒监测的陪伴型机器人逐步普及,甚至通过多模态感知和深度强化学习技术,提供个性化康复训练与心理疏导。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预测,2025年中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将达7.21万亿元,而养老机器人赛道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成为银发经济中最耀眼的新星。

尽管机器人在银发经济中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首当其冲的便是高昂的成本问题,一台具备多种功能的高端护理机器人售价可达数十万元,如此高昂的价格让许多普通家庭望而却步。技术瓶颈也不容忽视,机器人在完成精细护理动作时,稳定性和灵活性还有待提高,比如,在复杂的居家环境中,机器人的导航和避障能力也时常“掉链子”,容易出现碰撞或迷路的情况。社会接受度同样是一大难题,部分老年人对机器人存在抵触心理,认为这些冰冷的机器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有温度的情感交流。

未来,机器人服务模式将迎来革命性突破,深度重构银发经济消费生态。模块化机器人服务如同“科技乐高”,通过“乐高式”功能模块自由组合,让老年人像搭积木一样定制专属机器人,实现从基础护理到专业康复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位老年人都能拥有“私人订制”的智能助手。社区共享模式则以“机器人驿站”为枢纽,通过分时租赁、以旧换新等灵活方式,打破设备购置的资金壁垒,让老年群体以较低成本享受高端机器人服务,推动智能设备从“奢侈品”转变为“日用品”。情感交互领域的创新更令人期待,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将为机器人装上“心灵解码器”,通过捕捉老年人的脑电波信号,实现情绪感知、意图预判与自然对话,让人机交流超越简单的语音应答,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感共鸣境界。

郑州轻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张省

本文第二作者为郑州轻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郑娅萍

编辑:马明


0
上一篇: 晋能控股忻州公司全链条控成本 多维度提效能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