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大同街道立足于自身资源条件和当地民情,在牢牢稳固烤烟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发展滇重楼等中药材种植,拓宽当地群众增收渠道,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
在大同街道跑午村大同烟区产业综合体滇重楼种植基地大棚内,只见一片片滇重楼随风摇曳,枝繁叶茂,长势喜人;部分滇重楼开出殷红的花朵,与务工群众的笑脸,相映成趣。
自2017年开始,跑午村在当地政府和烟草专卖局的引导和支持下利用闲置土地,开展三七、薏仁、白芨、滇重楼等中药材种植,不断丰富完善产业结构,增加群众增收致富的途径。
“滇重楼产业这条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我们提出要流转土地种植重楼时,很多村民们都不愿意把土地拿出来,担心土地流转出去后烤烟种植受到影响,在烟叶站职工和村委会工作人员的耐心劝导下,让他们真正了解种植中药材带来的效益,动员他们参与种植,滇重楼产业才得以发展。”大同街道米车村委会的烤烟科技员梁正岗回忆着说道。
跑午村滇重楼种植基地负责人李振华介绍说:“滇重楼种植的程序较多,翻土、播种、移栽、除草、施肥、采收都需要大量的人工,一亩每年需要用工50多个,每年用工6万余个,有力地带动了群众增收。”据他介绍,种植的第一年,充分利用了烟草公司为当地烤烟生产投入建设的灌溉设备、烤房以及生物质燃料厂、有机肥厂等基础设施,为种植基地的起步减轻了压力,现在已经扩展到了1200亩,主要种植的品种有滇重楼、三七、党参。下一步,打算逐步扩大规模,增加黄精、白芨、红花等中药材种植。
“自家地里的活做完,我就来基地做活,农闲时一天120元,还供一顿中午饭,用工紧缺的时候工价还会更高,基本上一年有2万左右的收入。”在基地务工的农户朱老安高兴地说着。
现如今,跑午村已走出了一条产业致富的好路子,通过调整以往的产业结构,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将中药材种植打造成特色产业,全力推动“中药材+烤烟”组合的特色支柱产业,促成家家有门路,户户有产业,助力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绘就乡村振兴的斑斓画卷。(徐承志、赵应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