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大型企业正积极推进ERP系统的国产化进程。这一进程不仅是信息技术自主可控的关键,更是探索适合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必由之路。
技术和管理结合
我们要找到成功的管理软件国产化替换路径,必须理解信息技术与管理思想的关系,洞察“中国管理模式”与国外ERP软件所代表的“西方管理模式”的差异。
中国正在科技领域全面追赶西方,跟企业管理软件行业类似,众多行业都面临着类似的替换策略抉择问题。我们可以从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两个维度来思考国产化路径。
以出行行业为例,假设汽车出行模式不变,那么中国电动汽车在技术上超越欧美同行属于技术升级 ;而中国大飞机逐渐接近或赶上波音737和空客320的水平,这是出行的模式升级 。
未来,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可能带来出行革命,中国在相关产业的支持和发展,以及在电池、飞控、导航、机体等产业集群的建设,有望在出行技术和出行模式上实现对西方的全面超越——这就是技术和模式的双向升级。
对于ERP国产化路径而言,传统国外ERP软件代表了上一代信息技术和西方管理模式,国产化的努力方向应该是在管理模式和技术创新两个方向上同时发力,最终实现融合。
ERP国产化需融合管理模式和技术创新。企业管理软件既体现技术体系,也承载管理思想。金蝶等中国企业管理软件公司,一直在探索如何利用最新信息技术,沉淀中国管理模式,为中国企业提升效率和创新服务赋能。
企业管理软件演进史是信息技术与管理思想交织发展的过程,西方工业化背景使其信息技术应用不同于中国。尽管中国起步晚,但在短短20年里,快速走过了国外60年的发展道路。今天,企业管理软件在技术应用水平方面,与国外并无明显代差。如今进行替换,必须跨越技术跃迁,思考如何让新技术满足中国企业的数据处理和信息化管理需求,而非用新技术复制旧系统中的旧模式。
中外信息系统的差异
“西方式信息系统”和“中国式信息系统”存在诸多差别,这是因为中国和西方在语言、文化、协作和领导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信息系统风格。
从语言角度看,中文作为象形文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在自动化信息处理上存在先天差异。英文26个字母更易于编码,使得欧美企业在电子计算机出现前,就广泛使用在 19 世纪末由美国统计学家赫尔曼·何乐礼(Herman Hollerith)发明“打孔卡片制表机”(下图),它将数据(如人员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等)在卡片上打孔形成记录,卡片的不同孔位代表着不同的字段,通过机器自动读取这些孔的位置来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制表机的工作原理构成了现代数据库管理软件和ERP等应用软件处理数据的基础。
到八十年代前后,基于数据管理的企业管理科学被称为 “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从宏观到微观、横贯整个价值链各个职能体系的活动都能被记录到整合的数据库里,并且利用数据库里的数据分析来支持业务决策。
中国传统使用的算盘仅为一种算术工具,无法用于数据处理 自动化。
中国人的数据处理和信息利用方式,跟中国企业管理的哲学理念、工作方式和思维习惯产生相互影响;相比西方管理对数据记录、数据分析的重视,中国企业管理则更加关注人际协作、组织治理和利益分配。简而言之,中国式管理关心“流程”,西方式管理关心“数据”,虽然“数据”和“流程”二者并不是相互排斥关系,但是确实代表了不同的管理视角。
ERP 用于支持企业流程管理。在企业管理语境中,“流程”一词在中西方含义略有不同,欧美企业说流程,强调运营模式、操作规范和风险控制设计,中国企业说流程,则更侧重于组织协作中的权限分配和追责考核。
90年代初传入中国的ERP,本质是一个发源于大型机的数据记录系统。早期计算机技术称为“大型机”,单台机器价格昂贵,软件和硬件、数据模型和业务模型高度绑定,为了使得一台机器能够全方位记录大型公司业务,就需要构建极为复杂、精密的数据模型。
随着技术发展,更为廉价的小型机和个人计算机开始出现,企业计算架构转型为“服务器/客户机架构”,软件架构也将数据库软件和应用服务器分离。源自大型机软件的SAP ERP在 90 年代初被移植到新一代技术架构上,总体拥有成本显著降低,在全球大型企业里迅速普及,以人力资源管理著称、后被 Oracle 收购的PeopleSoft,也是典型的“大机下行”产品,这类ERP软件通常称为“大型 ERP”。
中国大型企业在十多年前大规模引进上一代ERP时,还欠缺玩转数据的习惯和能力,即将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进行编码,结构性地记录事物的特性、关联、状态等。
不少中国企业反映信息系统里的数据质量差,难以利用数据分析来实现业务洞察,将其归咎于企业“数据治理”体系不到位或者员工缺乏数据素养等。我认为根源还在于文化差异,喜欢拿筷子、吃红烧肉的中国人,很多人再怎么也使不惯刀叉、认为流着血水的牛排好吃。
如今,云计算时代带来企业软件架构新一轮变革,数字化转型促使业务模块细化,形成独立的、分布式的业务“服务”,数据模型也被拆分,这些业务服务可以自由组合,满足不同业务场景的用户需求。
金蝶 :先进技术+中国管理模式
金蝶是中国较早倡导服务导向型架构(SOA)的管理软件公司,并且十多年前就引进了 TOGAF 企业架构方法论来规划产品,体现信息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融合。其创始人徐少春先生早在2008年就提出“中国管理模式”。 金蝶产品历经多年技术架构重构,其技术特性高度契合了“中国管理模式”的中国哲学、管理科学、哲学和成功实践的三角形。
运用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架构现代化”后的ERP,具有模块化、开放标准与API、云平台化、赋能公民开发等特点。模块化使得ERP模块可灵活组装,适应企业定制化需求;开放标准和API确保系统内外的互操作性和通信连接能力;云平台化改变了应用构建方式,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业务自动化和智能化;公民开发则提升了企业数字化创新能力。
金蝶云在架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对国外传统ERP应用架构进行了优化。例如传统 ERP 里通常把会计记账相关的“财务会计”和经营分析的“管理会计”架构在单一的数据库实例上,由于管理会计的分析维度繁多,且需要根据用户分析目的随时调整,“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绑定的架构在灵活性以及分析性能上都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企业的要求。
今天的金蝶云已经利用现代化架构,实现了传统单一ERP系统内的“业财一体化”,向“业财管一体化”转型,“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管理会计”从事业处理型系统上移到分析型系统里,形成了“业财”、“业管”、“财管”的多路集成。
可以说,金蝶云证明了“用今天的技术、来实现今天的需求”的能力,国产SaaS可以替代上一代国外 ERP 软件。
中国ERP发展的进程不仅是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更是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与发展的一次探索。寻求技术与管理的双重融合,中国企业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逐步构建起既符合国际先进标准又富含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体系。金蝶等国内企业管理软件公司的崛起,不仅标志着中国信息技术实力的飞跃,也预示着中国管理模式在全球舞台上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
(文、图/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