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产经 >> 浏览文章

“绿粉”生金记:河口抹茶“磨”出振兴新路径

2025-07-08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六月的鄂北,群山叠翠。大悟县河口镇金墩村的茶园里,采茶工的身影穿梭不息。

与别处不同,这里的茶篓不再只为春芽忙碌——夏秋时节,曾被视作“鸡肋”的老叶,正通过一条条现代化生产线,“磨”身一变,化作远销海外的翠绿金粉。一抹源自东瀛的“绿”,如何在大别山深处扎根生金?答案藏在科技赋能的“磨”砺之中。

(图为大悟县河口镇抹茶基地)

从“废柴”到“金粉”:抹茶打开夏秋茶价值密码

“以前夏秋茶烂在树上没人要,如今机器一响,叶子变金粉!”金墩村茶农刘老汉指着自家茶园感慨。过去,河口茶农的收益高度依赖春茶,夏秋茶资源闲置率高达70%。转机始于全县“红绿黄白抹”全茶链开发战略下,河口镇率先开启“抹茶赛道”,引入低温研磨技术,建成全县首条抹茶精深加工生产线。

走进半兵卫抹茶(大悟)生产基地,恒温车间内轰鸣的碾磨机将夏秋茶鲜叶瞬间粉碎,经过分级、灭菌、超微研磨,墨绿色的茶粉如细雪般倾泻而出。

(图为工作人员分装抹茶粉)

“这种粒径≤15微米的抹茶粉,可直接用于高端食品和饮品。”基地技术负责人举起玻璃瓶,翠色流光。

去年,该基地消化夏秋茶鲜叶800吨,产出抹茶粉160吨,其中30%直供国际连锁咖啡品牌,产值突破2000万元。

科技“点绿成金”:小车间撬动国际大市场

抹茶的价值,远不止于“粉”。在河口镇抹茶产业园,科技正赋予这片绿叶“七十二变”的魔力。

“高校+车间”攻关品质壁垒。依托华中农业大学茶学实验室,基地建立“种植-加工-品控”全流程标准:土壤富硒含量精确到ppm级,采摘时间精确至小时,甚至引入光谱仪检测茶粉色泽均匀度。

“我们的抹茶色差值稳定在±0.8以内,达到高端标准。”品质专家语气笃定。

精制后的抹茶粉进入衍生品车间,茶糕点清香松软,抹茶拿铁粉冲泡即饮,茶多酚胶囊瞄准保健市场……50余种产品覆盖食品、美妆、医药三大领域。

产业园负责人算了一笔账:“1吨夏秋茶鲜叶卖鲜叶仅4000元,加工成抹茶衍生品后,价值跃升至万元!”

(图为工作人员在抹茶生产线检查梗叶分离情况)

“知音”架金桥:直播间飘出“国际茶香”

产业的活力,在跨界融合中澎湃涌动。大悟烟草精准发力,将“知音”渠道优势转化为抹茶出海的“助推器”。

孝感茶叶交易中心的“知音助农”直播间里,客户经理化身“抹茶推荐官”,手持莹润的抹茶冰淇淋向镜头展示:“扫码溯源,这抹绿来自北纬31°有机茶园,28秒低温研磨锁鲜!”

“以前卖茶靠贩子上门压价,现在手机一点,订单直通东京、纽约!”抹茶合作社负责人张勇感叹。烟草部门联合企业打造“跨境直播矩阵”,组织客户经理、零售户轮番上阵。同时,在50余家“知音便民”终端设立抹茶专柜,并开办“新农人电商夜校”,手把手教茶农用AI翻译工具对接国际客户。

茶园变“抹茶乐园”:文旅融合搅活共富春水

(图为参观抹茶观光园的游客)

以“抹”为媒,河口镇正书写“一片叶子”的文旅融合新篇。

金墩村千亩抹茶观光园内,游客们挎竹篮采摘夏秋茶,体验石磨碾茶的古法工艺。孩子们在抹茶工坊DIY蛋糕,空气里弥漫着清甜气息。“没想到吃苦的老叶子能做这么精致的点心!”武汉游客陈女士惊叹。不远处,由废弃茶厂改造的“抹茶主题民宿”一房难求。

“采茶季忙生产,旅游季忙招待,一年四季有钱赚!”民宿主人吴大姐笑言。去年,抹茶主题游带动河口镇接待游客12万人次,周边农户户均增收万元。一条串联抹茶工坊、茶园民宿、茶山步道的“抹茶风情线”,已成为大悟文旅新地标。

从无人问津的夏秋“废叶”,到飘洋过海的“绿黄金”;从单打独斗的小作坊,到年产值破亿元的抹茶产业园——河口镇的蜕变,正是“全叶利用、全链开发”茶产业战略的生动注脚。这片曾滋养革命烽火的红色土地,如今正以科技之“磨”、融合之“力”,将万亩青山翠叶,研磨成通往乡村振兴的“绿金之路”。(大悟县局 杨子龙)


0
上一篇: 丽水市烟草专卖局创新机制 激活采购队伍发展动能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