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的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镇杨港村,璀璨的星子还缀在天边,60岁的张社平已踩着露水走向田埂。只见他熟练地给无人机装上药液箱,布满老茧的手指在操控器上轻按,旋翼转动的轰鸣声打破晨雾,飞行器如灵动的“银燕”般掠过稻田——这是他用科技守护农田的第五个年头,作为当地年龄最大的农用无人机操作员,这位“银发飞手”用机翼划出了乡村振兴的动人轨迹。
科技破痛点:老农夫的“跨界学艺”
“我种了一辈子田,最清楚人工喷药的苦,经常喷的赶不上害虫吃的,忙活半天更多的是无奈。”张社平望着连片农田感慨。在杨港村,村民们是世代与土地为伴的庄稼人,周边承包商承包的土地更是连片成规模,作为一名生长于乡村的零售商户,张社平很清楚传统农耕的困境:人工喷药效率极低,一旦遇上虫害高发期常常手忙脚乱,大片庄稼被害虫啃得满目疮痍。
2019年的初夏,阳光正烈,九真镇的田野里翻滚着翠绿的稻浪。张社平来到这学习种植经验。突然,一阵轻微的嗡鸣声从天际传来,打破了田野的宁静。他抬头望去,只见一架银灰色的无人机正贴着稻穗低空掠过,机翼带起的气流让稻叶轻轻颤动。那威风的飞行器在田垄间灵活穿梭,时而悬停调整角度,时而俯冲精准喷洒,白色的雾状药粉均匀地覆盖在禾苗上。不远处,操作员轻按遥控器,屏幕上的作业轨迹实时更新。“老张,这玩意儿一小时能打20亩地!”旁边的村民凑过来惊叹道。
张社平掐着手指算了算——自己和老伴儿埋头苦干一整天,最多也就打理几亩地,这无人机的效率竟是人工的数十倍!他望着无人机轻巧转身的背影,又看了看自己布满老茧、因常年劳作而有些变形的手掌,浑浊的眼睛里突然泛起光亮。“这不正是解决种田难题的法子!”这个念头像种子破土而出,在他心里迅速生根发芽。当无人机完成作业缓缓降落时,张社平快步走上前,他拉住操作员的手问个不停,当即在田埂上就下定了决心:“这新技术,我学定了!”
张社平正操作无人机升空
为拜师学艺,年近花甲的张社平成了“跨镇通勤族”。每天清晨,他天不亮就赶上前往九真镇的早班车,跟着技术师傅从最基础的农药配比学起。“多少水配多少药,得精确到毫升,多了烧苗,少了没效果。”他还跟着学习无人机的拆装保养、飞行参数调试、田间航线规划,笔记本上记满了操作要点,画满了机器结构图。“师傅操作时我就盯着看,记不住就反复问,晚上回家对着说明书认真琢磨。”整整一个月,他风雨无阻地往返两地,硬是啃下了全套技术。学成后,他毅然拿出五万元积蓄,买回村里第一台农用无人机,去年又添了一台小型无人机,专门应对边角地块作业。
实干赢信任:虫灾中的“科技答卷”
新技术落地之初,村民们心里悄悄打鼓。“一个铁疙瘩飞上天,能比人工喷得匀?”“这玩意儿这么贵,打药效果能值回本钱?”张社平用无人机给自家几亩田喷药时,田埂上总围着看热闹的乡亲,议论声里满是怀疑和猜测。张社平便向乡亲们详细介绍新技术的好处,尽管收效不大,但也获得了几户村民的认可和支持。
2020年盛夏,持续的高温让虫害在杨港村快速蔓延,短短几天,村民们的大豆田就被啃噬得“一片白一片绿”,受伤的叶片卷曲发黄,大家看到此情此景急得团团转。而与此对比鲜明的是张社平家的几亩试验田,因着他经常用无人机定期喷施农药,田里的作物依旧郁郁葱葱,种植的大豆也饱满挺立。强烈的反差让村民们心服口服,当晚就有人带着农药找上门,“老张,你是咱们村的‘技术能手’,你快用无人机帮帮我家的田!”
面对乡亲们的求助,张社平开启了连轴转的“农忙模式”。凌晨4点多他就摸黑出门作业,趁着气温低、害虫活跃的时段高效喷药。上午10点短暂休整后,又在下午3点顶着38℃的高温再次出发,给无人机检修状态、更换电池,常常是忙到深夜才踏着月光回家。妻子沈阿姨心疼地说:“那时候我每天做好晚饭,提着保温桶往田埂上送,他蹲在田边三两口吃完就又去忙,手上、衣服上全是药渍和泥点。家里开的小商店顾不上打理,货架都落了灰,看店的时间都没了。”
正是这场虫灾中的“科技答卷”,让张社平的无人机彻底飞出了自家田垄。从邻里的几亩地到周边村湾的连片农田,他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无人机的轰鸣声成了乡亲们心中的“安心信号”。
坚守筑热爱:腰伤难挡的“田间情怀”
五年间,张社平的无人机服务从村民互助扩展到专业服务,当地承包商和政府部门都慕名而来,动辄几十上百亩的作业量成了常态。最忙的时候,他把在外工作的儿子也叫回来帮忙,父子两人搬运药箱、调试机器,忙得不亦乐乎。但高强度的劳作也让张社平的身体亮起了红灯——入行第二年,他就因长期弯腰搬运沉重的药箱扭伤了腰,不得不做手术治疗,术后匆匆休整半月后,又急忙帮着周边村民打药除虫。
无人机正在田畴间为作物喷洒农药
“家里人都劝我别干了,嫌我一把年纪还这么折腾。”张社平摩挲着被磨得发亮的操控器按键,眼神里是坚定和热爱,“但我放不下啊!乡亲们的田等着喷药,庄稼最是耽误不起,大家这么信任我,一定不能辜负这份期望。”养伤期间,他还惦记着承包商的百亩稻田,刚能下床就拄着拐杖到田边,指导儿子调试飞行参数、规划作业航线。
这份坚守源于骨子里的热爱与责任。沈阿姨笑着说:“他年轻时候就爱捣鼓机器,邻里间谁家的电风扇、洗衣机坏了,都爱找他先去看看。现在摆弄无人机,比啥都上心,每天睡前都要把机器拆下来擦一遍,零件摆得整整齐齐跟列队似的。”对技术的钻研、对乡亲的承诺,让这位花甲老人在田埂间越干越有劲头。
初心向未来:老手艺接上“新赛道”
“只要乡亲们需要,只要我还干得动,这无人机就会一直飞下去。”谈及未来,张社平的规划简单而实在。他不满足于现有技术,时常向年轻技术员请教无人机的新功能,研究如何优化飞行航线减少农药浪费,琢磨着给无人机加装智能测绘设备提升作业精准度。“社会在进步,咱老农民的思想也得与时俱进,多学点儿新技术,才能把地种得更好。”张社平笑着说。
在他看来,自己的经历就是对年轻人最生动的鼓励:“别觉得农业技术有多高深,年轻人脑子活、有文化,只要肯踏实干、敢尝试,肯定比我做得好。我这把老骨头都能学会无人机,他们更能在农村闯出一片天!”张社平的忙碌身影里,藏着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而在他奔波的背后,也有温暖的支撑力量。天门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客户经理许慧兵就是其中之一。
客户经理为张社平店铺布局柜台陈列
一次走访时,许慧兵看到张社平在田边给无人机加水,闲聊中才知道老两口忙得连烟柜都顾不上打理。此后,许慧兵每周上门都会主动帮着整理货柜,把不同品牌的商品按价格码放整齐,更新价签、擦拭玻璃,还结合乡村消费特点给他们提些日常经营的小建议。“张大叔忙着科技兴农的大事,咱就帮他守好小商店这个‘后勤基地’,让他没有后顾之忧。”许慧兵的话语朴实而暖心。
晨光里,无人机再次升空,在绿色的田野上划出优美的弧线。张社平站在田埂上紧握着操控器,他的目光追随着飞行器,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土地的丰收希望。这位花甲“飞手”用科技为笔、大地为卷,书写着新时代农民的奋斗篇章,让乡村振兴的翅膀在田野间奋起直飞。(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