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经济关注 >> 经济智库 >> 浏览文章

深化人才机制体制改革 激发强国建设新动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政治考量与实践路径

2025-08-26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人才工作的战略意义愈发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才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全面部署。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坚持从政治上看、从政治上抓,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稳人才工作的“定盘星”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我国人才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要把握政治方向。党管人才,首要的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根本目的是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引导广大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二要强化顶层设计。各级党委(党组)要将人才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责任。要科学制定和实施人才发展规划,使其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衔接、同频共振。要围绕国家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系统谋划人才布局,做到“国家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引进什么人才”,确保人才工作始终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

三要凝聚工作合力。党管人才不是党组织包办一切,而是要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人才工作。要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将人才工作成效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要推动形成组织部门牵头不包办、抓总不包揽、统筹不代替,职能部门主动作为、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奏响人才工作的“大合唱”,避免出现“九龙治水”、资源分散的现象。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发展的“绊脚石”

人才活力能否充分释放,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当前,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短板,诸如“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人才评价标准单一、激励手段不足、流动渠道不畅等,严重束缚了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必须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涉险滩,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一要改革人才评价机制。破除“四唯”现象,关键是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要坚持“破立并举”,基础研究领域以同行评议为主,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突出市场评价,注重用户和第三方评价。要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实行分类评价,让“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各类人才都能获得公正评价和成长空间。

二要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知识、技术、管理等创新要素的价值贡献能否得到合理回报,直接决定人才的创新热情。要探索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落实科研成果转化奖励、股权期权激励等政策,让作出贡献的人才“名利双收”。要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在项目申报、职称评审、经费使用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帮助他们早日挑大梁、当主角。同时,要加强精神激励和荣誉表彰,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

三要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打破户籍、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人才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之间以及不同地域之间的顺畅流动,是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要鼓励和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实施好“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博士服务团等项目。要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引得进”上出新招,在“留得住”上下真功,在“用得好”上求实效。

三、构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链条,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一体推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一要在“悉心育才”上下实功。人才培养是人才工作的基础。要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充分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破学科壁垒,培养更多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要发挥企业用人主体作用,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要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在创新实践中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二要在“倾心引才”上出实招。在立足自主培养的同时,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有竞争力的政策,广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精准引进一批“高精尖缺”人才。要打造高水平开放创新平台,如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等,以事业平台吸引人。要优化引才服务,在签证居留、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便利,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心无旁骛地创新创业。

三要在“精心用才”上求实效。引才育才,最终目的在于使用。要用当其才,把人才放在最适合的岗位上,避免“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要用当其时,在人才创造力最旺盛的黄金期给予他们重任,放手使用。要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做到“谁创新谁受益”、“谁能干让谁干”。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允许试错、包容失败,为人才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卸下包袱、提供舞台。

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环境,厚植人才成长的“沃土”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优良的发展环境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关键。

一要营造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打破各种“玻璃门”、“旋转门”,为所有人才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在项目申报、职称评审、奖项评选等各个环节,确保规则公开、过程公平、结果公正,让每一个有能力、有抱负的人才都能看到上升通道、拥有出彩机会。

二要营造保障有力的支持环境。加大人才发展投入,健全政府、社会、单位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改善科研条件,保障科研经费,让人才能够潜心研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障人才合法权益。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才生态,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

三要营造尊才爱才的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人才的重要贡献和先进事迹,讲好人才故事,弘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推动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领导干部要善于同人才打交道、交朋友,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当好“后勤部长”,做到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增强人才的归属感、获得感和成就感。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和智力保障。刘伟霞


0
上一篇: 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 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