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日报社(集团)经济网 >> 专题报道 >> 迎接十九大 >> 独家报道 >> 浏览文章

记者蹲点笔记⑦——来自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五爱村的报告

2017/5/27 10:31:04 加入收藏

5月18日,驻村工作队队长马本军(左)和村主任钟家刚(中)带领贫困户们栽种辣椒苗。 本报记者 刘 蓉摄


    五爱村的新气象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蓉


    清晨6点,伴着清脆的布谷鸟叫声和此起彼伏的鸡鸣犬吠,一沟两梁间的小山村醒了。“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此时,五爱村的村民胡小平已经在坡上的桑园里采摘了新鲜的桑叶准备喂蚕,谭勇才正挑着秧苗走在田埂上,隔壁的谭友才也借来了黄牛在自家的水田里翻土……


    这是五爱村普通的一天。五爱村的年轻人大部分去外地打工了,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儿童。


    兴产业——


    订单农业引进村


    “我家今年种了一点苞谷、油菜籽,2亩辣椒。”五爱村村民谭友才说。


    “我喂了一头猪,种了半亩辣椒。”村民谭文元说。


    “我种了一点红薯、花生,还有1亩辣椒。”村民熊志满说。


    村民几乎都种了辣椒,他们说:“这些辣椒是企业签订了合同要订单收购的。”


    陕西嘉晟实业有限公司于2010年在五爱村流转了527亩土地,建起了30个日光温室、486个骨架大棚,搞设施蔬菜种植。从那时起,五爱村的村民或多或少、或长或短都给嘉晟公司“做过工”。村民刘代翠承包了8个大棚种蔬菜,“企业负责播种、病虫害防治、销售,我们自己负责日常管理”。刘代翠的3个孩子一个在上大学,两个在上高中。“在企业承包大棚比我们自己种庄稼合算多了。”刘代翠说。


    嘉晟公司董事长王华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招收了40多名村民来厂做工,“一年工资有1万元至2万元。五爱村有几个以前是贫困户的村民在这里做工,早就脱贫了”。


    嘉晟公司主要从事辣椒酱生产,所以对石泉县的土壤环境、温度湿度等进行过考察,并确认这里适合种植辣椒。“石泉县的生态环境好,土壤、空气、水都没有污染,种出来的都是绿色产品。”王华说。他们和这里的村民签订了辣椒收购合同,既满足了企业的生产需求,也促进了村民增收。


    据了解,2016年,嘉晟公司和五爱村村民签订了70亩辣椒收购合同。今年,双方又签订了120亩辣椒收购合同。目前,嘉晟公司的订单已经覆盖石泉县的11个镇、88个村、4500余户,其中贫困户2150户。


    建住房——


    不花钱住进单元楼


    “国家政策好啊!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能从快倒塌的土坯房住进这敞亮的楼房里。”记者第一次见到五爱村村民姜龙兴时,他正在池河镇西苑社区的安置房里和老伴看电视。


    姜龙兴说,他们老两口是2016年底搬进新房的。记者看到,50多平方米的一室一厅里洁具、橱柜等一应俱全。“政府帮我们把房子建好、装修好,连窗帘都装好了。”姜龙兴念叨着。


    住在同一社区的代仲兰说:“我家是去年农历十一月廿四日搬进新房子的。新房子好得很呢,买东西、看病都方便。”


    池河镇党委副书记胡德辉告诉记者,这几年,池河镇为贫困户建起了400套安置房,安置房按照每人不超过25平方米的面积建设,贫困户不用花钱就可以住进新房。池河镇还为不愿搬迁的贫困户进行了旧房改造,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居住环境。截至2016年底,五爱村共有44户贫困户搬进了西苑社区的安置房。


    住房问题解决了,但这里的贫困户农忙时总要回去种地,用他们的话说,“至少口粮不用花钱买了”。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要村民搬下山,住得心安,还得让他们在镇上有活干。“下一步,我们打算利用西苑小区闲置的门面房开一些店铺,再开设一批手工作坊或社区工厂,为贫困户提供创业就业的机会。”胡德辉说。


    5月16日,记者在西苑社区的一家便利店里见到了姜龙兴,他高兴地指着门上的大红对联对记者说,“今天中午12点,我家的便利店就开业啦!”便利店是镇政府帮助开的,营业执照都是政府送上门的。“我家的店面有48平方米,政府一年只收我们968元的租金,以后我和老伴就有‘活钱’了。”姜龙兴说。


    村民变居民,不仅是住房条件的变化,更是精神面貌的改变。5月14日傍晚,记者在西苑社区的广场上见到了正在组织居民跳腰鼓舞的社区党委书记陆隆俊。为了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陆隆俊专门请来了腰鼓舞老师帮助居民学习。


    “你别看大家现在跳得有模有样,我动员大家跳舞可是花了好大的功夫呢!”陆隆俊说,刚从山上搬下来的村民大都性格内向。他安排社区妇委会主任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才把居民动员起来成立了腰鼓队。


    多举措——


    扶贫要有好办法


    “五爱村对扶贫对象进一步核实后,初步确定贫困户40户,贫困人口99人,其中包括一般贫困户18户56人;低保贫困户18户39人;五保户4户4人……”5月16日,驻村工作队队长马本军在村委会办公室领着村干部们整理完精准扶贫的资料时,已经是晚上10点了。


    马本军是石泉县政府办公室派驻到五爱村的驻村工作队队长,今年3月份,他和3位同事的办公室从石泉县城搬到了五爱村村委会,开始了他们的驻村工作。工作队住的房子在一块坡地上,四周种满了大蒜、萝卜、葱等。“我们种了点试验田,先种下去看看收成怎么样,再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作物推广给村民。”他说。


    五爱村的贫困户大多住在山上,山高路远,居住分散。为入户调查,工作队常常要走4小时至5小时的山路。他们白天入户确认贫困户资料,晚上回到办公室整理数据。此外,让他和同事时刻牵挂的,还有村党支部对面的3个大棚。


    工作队几乎每天都会和村干部一起去棚里看看辣椒的长势。“我们特意请来了技术指导,生怕辣椒苗长不好影响收成。”马本军说,这些辣椒苗是工作队为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统一培育的,这样就可以解决农户分散种植导致的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


    5月17日,马本军高兴地对记者说:“天气预报明天有雨,辣椒苗可以移栽了。我这就通知贫困户们明天来栽辣椒。集体移栽可以让种植能人现场指导种植技术,大家边干边学。这是合作社流转的土地,贫困户来这里干活,一天能领到80元至100元。”


    “你这个慢性病不属于国家规定的大病,通过新农合就可以解决。”这两天,马本军和村干部到村民李菊衣家调查。李菊衣此前递交了贫困户申请表,可她的家庭收入超过了贫困标准,但70多岁的李菊衣有点想不通。马本军就拿着宣传单,为她逐一讲解。


    记者到五爱村的半个多月里,看到工作组和村干部们周末从未休息过。他们说这是“常态”,脱贫攻坚不就是这么干出来的吗?马本军13岁的儿子今年上初二,他只能在工作结束后给儿子打个电话。“我这个爸爸当得不合格啊,但扶贫任务艰巨,一线的扶贫干部都这样。”

 

把根牢牢扎在“第二故乡”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五爱村驻村第一书记 胡 克
 

 

胡克在大棚里拔起长好的辣椒苗准备移栽到合作社的地里。

本报记者 刘 蓉摄


    窑洞、白羊肚手巾、黄土地……带着对陕西的这些印象和“打硬仗”的心理准备,2015年10月8日,我从河海大学来到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担任镇党委副书记、五爱村第一书记。


    看到与想象中截然不同的青山绿水,看到宽阔的汉江岸边的柳随风摆,俨然一幅水乡风貌,让我这个出生于江南的人有了一丝归属感。然而,刚来到五爱村,迎面而来的就是三大始料未及的考验:起居、语言、饮食。


    刚来时,临时宿舍没有厕所,入住第一晚就进来了3只老鼠,难受得整夜不能入睡。第二天入户,原本想同村民深入交流,结果当地村民的方言让我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作为江苏人,我通常饮食清淡,而石泉的饮食则是无辣不欢。


    如果连当地的生活都不能适应,还怎么带领村民去发展?于是,我们努力听,学着说,不懂就问,慢慢地,可以不要“翻译”直接与村民交流了。经过半年的调整,肠胃也终于适应了有辣椒的饭菜。


    “书记,你给我们村带了啥项目?带了多少钱来?”记得刚到村上,开村民议事大会时,有人这样问我,我有些尴尬。可是反过来想,如何让村民认识到教育扶贫是功在千秋的强基固本之计?


    陕南贫穷落后,禁锢其发展的,除了各种硬件条件,最重要的还是人的思想。扶贫先扶智,一定要转变思想,打主动仗!乘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东风,我一方面给村民讲党课,另一方面,积极与镇、村干部协调,摸村情,定规划,再依靠学校的资源为村民牵线搭桥,争取项目。


    去年,我协调河海大学对石泉县16名水利及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进一步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常州校区组织人事部对贫困学生进行定点帮扶,并向五爱村小学贫困学生捐赠学习用品。河海大学计划定向招收石泉县农村大学生,还设立了专项助学金,用以奖励、资助石泉优秀学生完成学业。去年帮扶贫困大中小学生家庭33户,发放助学金6.6万元,计划至2020年,每年投入10万元支持石泉县教育。


    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帮助村民开设网店,通过网络销售农副产品。通过招商引资,2016年6月4日,县公产局与北京乡关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签订了大秦岭全域旅游、全时旅游生态系统金字塔尖产品“乡关会客厅+田园综合体”项目开发建设协议;陕西省富凯集团投资建设池河镇五爱村田园综合体,为周边城市的中高端家庭与适龄人群提供田园度假与乡村旅游服务,开发“1+1”旅游居家养老模式,使五爱美丽乡村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引进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池河投资建厂……


    如今,我来到五爱村1年多了。看着五爱村一点一滴的变化,除了欣慰还有感动。在这千里之外的第二故乡,我已将自己的根牢牢扎下,带领这里的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古有“鎏金铜蚕” 今有致富“金蚕”


    进入5月份,在五爱村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都可以看到叶子长到手掌大的桑树。桑叶正好,蚕宝宝可以大快朵颐了。


    池河镇是桑蚕养殖大镇,也是国家一级文物西汉“鎏金铜蚕”的出土地。古老的蚕桑产业在这里被勤劳的人民传承下来,变成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法宝。


    5月4日,五爱村妇委会主任胡泽秀在村委会为大家发放蚕种。村民们围着她,热热闹闹地聊着1个月后的春蚕收成。胡泽秀告诉记者,这些蚕种是石泉县蚕种厂培育的,按照蚕种补贴政策,每张蚕种由政府补贴30元,村民自己花30元。“这里的村民几乎家家都养蚕,一张蚕种大概能出80斤至120斤的蚕茧。春蚕紧俏,在市场上可以卖到20多元一斤。”胡泽秀说,这样算来,一张蚕种就能有1000多元的纯收入。“为了带动贫困户养蚕,除了可以免费领取蚕种,政府还给养蚕的贫困户每张蚕种200元的奖补。”


    据了解,除了蚕种补贴和奖补,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户发展蚕桑产业,包括新建标准蚕室70平方米及以上、经验收合格的按每平方米50元予以奖补;新搭建固定养蚕台80平方米及以上、经验收合格按每户1000元予以奖补等。


    胡泽秀发给村民的蚕种只有小米大。5天后,记者在村民黄杨芬家的蚕台看到,5毫米大的小蚕已经在慢慢蠕动着吃桑叶了。“我今年养了一张蚕。这个阶段的蚕宝宝一天喂一次桑叶就够了。”黄杨芬说,“蚕宝宝现在还小,要把采回来的新鲜桑叶切碎喂给它们”。她把蚕台用塑料布仔细地包裹起来,还在蚕箕子下面垫上了一条小棉被,“山里早晚温差大,要保持好温度”。


    “小蚕养好一半收。”小蚕孵化出的最初10天最需要精心照料,湿度、温度都必须保持在恒定状态。村民们有的像黄杨芬这样自己孵化蚕种,有的选择池河镇明星村的“小蚕共育室”代为孵化。这个闻名十里八乡的“小蚕共育室”,由明星村的养蚕大户赖真彩担任共育员,她说,“共育室就是小蚕的幼儿园,我们负责把它们养到10天大,村民再把小蚕领回家自己养,每张蚕种只需付给共育室60元的费用”。


    “村民们不用担心蚕茧的销路,石泉县有好几个缫丝厂、家纺厂,到了春蚕成茧的时候都会来村里收购蚕茧。为了保护蚕农收益,政府还制定了保护价,春蚕不能低于20元。”赖真彩说,池河镇专门成立了蚕桑产业服务队,为蚕农们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这里95%的村民都掌握了科学的养蚕技术。“我们这里1年可以养6批次蚕。只要人勤快,养蚕技术得当,一年只养蚕一项的收入就能脱贫。”赖真彩说。

 

0
上一篇: 记者蹲点笔记⑥——来自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上滩村的报告
下一篇:记者蹲点笔记⑧ ——来自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永和镇党湾村的报告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