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经济关注 >> 经研讲堂 >> 浏览文章

抓住新疆经济发展重要机遇期

2025-08-27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作者:和军   加入收藏

经研讲堂第九讲:如何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新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发挥区位与资源优势,全力打造油气、煤化工、能源、矿产、制造、棉纺、粮食、畜牧、文旅、物流等“十大产业集群”,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较快增长。2024年,新疆取得储气能力、粮食单产、原煤产量增速、铁路货运量增速、喀什集结中心TIR运输运营票数等多个全国第一,过境中欧(中亚)班列占全国一半以上。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贸易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1%、8%、21.8%、10.5%和8.2%,增速排名位居全国前列。

补足短板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新疆经济结构仍存在不少短板与问题。

一是高度依赖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失衡。2024年新疆第二产业占比39.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6.5%,其中石油、煤炭、化工等资源型产业比重大,且下游高附加值产业不足。农牧业基础薄弱,耕地水资源约束强化。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导,深加工不足且多依赖于外部企业。设施农业推进缓慢,仓储物流存在瓶颈,小农经营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农牧业抗风险能力弱,产能过剩与市场脱节矛盾突出。

二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2024年新疆第三产业占比、增速分别为47.9%、4.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6.7%、5.0%。现代服务业贡献不足,传统商贸、基础旅游占主导,金融、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薄弱。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弱,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尽管近年来新疆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较快,但研发投入强度(R&D/GDP)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数字经济、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规模小、创新能力弱、龙头企业少,相比其他地区发展明显滞后。全国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5.7%‌,而新疆同类企业仅‌90家‌,营收196.7亿元,占全疆规上工业营收比重仅‌1.1%。截至2024年底,新疆光伏装机规模突破4872万千瓦,但新疆风机、光伏组件外采率较高。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足,虽然拥有雪莲、肉苁蓉、枸杞等特色药材,但生物医药产业存在产值不高、规模较小、产业聚集度低、产业链弱、缺乏大品种、大品牌等问题。

四是区域协调发展不足,产业结构失衡。新疆区域协调发展不足主要表现为南北疆差距过大。2024年新疆GDP总量为20534亿元,但区域分布极不均衡:北疆占61.8%、南疆占29.8%、东疆占8.4%。人均GDP差异更大,北疆七地州人均GDP10.69万元,而南疆四地州人均GDP仅6.02万元。由于资源禀赋差异,产业结构失衡也很明显。北疆及东疆主要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煤炭产量占全国前列,2024年原煤增产17.5%,制造业增速7.6%。而南疆四地州仍主要依赖农业,农业增加值占比超30%,远高于全疆12.5%的平均水平,但仍存在农业劳动力生产效率较低、农业产业链条短、深加工能力弱等问题。

五是亟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释放产业结构升级效能。在审批便利度方面,不动产登记、工程审批等存在多头跑动、登记时间长等现象,政务服务中心周六延时服务尚未全覆盖。数字政务发展滞后,部分县区线上办理率不足40%。法治化营商环境水平亟待提升,部分领域裁量基准不明,‌执法标准化缺失,“首违不罚”制度执行不统一。‌权益保障机制薄弱,政府拖欠账款、知识产权侵权等问题突出,涉企诉讼“绿色通道”实际覆盖率较低。亟需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隐性壁垒仍广泛存在。‌制度型开放深度不够,规则衔接滞后,跨境服务贸易配套细则尚未完善,涉外法律服务体系薄弱,企业跨境纠纷处理周期长。‌开放平台联动不足,乌鲁木齐、喀什、霍尔果斯三大片区产业定位重叠,政策联动薄弱。口岸经济转化率低,19个口岸中多数以货物过境为主,资源深加工占比较低。

内在逻辑

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制度结构、区域结构等,其中产业结构处于核心地位。

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经典理论方面,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了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规律,其本质是需求弹性差异和生产率提升的结果;库兹涅茨补充提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随之变化的规律;钱纳里建立起人均GDP与产业结构对应关系的标准结构模型;霍夫曼系数则显示了工业化不同阶段重工业与轻工业比重不断上升的演化规律。

在技术结构方面,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的创新理论揭示了技术革命对经济结构的颠覆性作用,动态比较优势及内生增长理论显示了研发投入、“干中学”及内在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及竞争力的决定作用。从转型升级的动能转换与发展路径看,产业从劳动、资本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由粗放型、低附加值向集约型、高附加值模式迈进。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紧密相关,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技术创新的约束条件。产权理论探讨了制度对创新的机理与保护作用,交易成本理论则强调制度对交易成本以及技术创新的重要影响。技术创新也会倒逼制度创新,使二者实现动态适配、协同演化。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制度与技术都存在惯性与锁定效应,应通过认知更新、利益重组及能力重组等途径,突破负向锁定,进入正向循环。

区域结构是经济结构在地域空间领域的状态反映。增长极理论通过由早期要素集聚的极化效应向后期要素扩散的涓滴效应的演变,展示了区域发展由非均衡性向均衡性演化的一般规律;区位理论则基于成本、市场区边界及制度政策优势,探讨了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及其演进的内在规律。拓展到国际经济方面,早期的比较优势理论显示了经济体要素禀赋决定经济结构的内在逻辑,而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通过钻石模型,加入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企业战略与竞争等另外三项核心要素,以及‌政府角色和‌机遇窗口两大辅助因素,显示了竞争力源于要素升级循环与产业集群共生‌,而非单一要素优势;全球价值链(GVC)理论揭示了国家或地区如何通过参与全球分工,通过技术积累、市场权力重构和制度协同,向微笑曲线两端高附加值环节升级的过程;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与雁行模式分别描述了产业在国内和国际转移的运行机理:前者强调产业随生命周期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与重组,而后者则侧重技术引进“候鸟效应”,形成产业在国家间“进口-替代-出口-重新进口”的四阶段转移过程。

具体到新疆而言,目前产业结构所处阶段总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技术结构与发展动能以劳动、资本向技术推动为主转型,存在陷入资源诅咒和负向技术锁定风险的可能。产业在国内梯度转移中处于接收位环节,存在通过技术模仿发挥后发优势、进而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性,但前提在于具备良好的人才储备、发展环境和成本优势。制度水平全国排名靠后,营商环境亟待优化。面对向西开放引发的需求、产业、‌企业及区位优势等机遇,亟待政府发挥有效作用,推进区内增长极集群发展并发挥扩散效应,实现均衡与协调发展。

战略机遇

尽管新疆经济结构存在一些短板问题,但目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遵循发展规律,明晰适宜战略与路径选择,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从国际视角看,新疆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区,位居亚欧黄金通道,是向西开放桥头堡,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独特优势。特别是在全球供应链重构和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新疆与中国—中亚—欧洲的陆路通道、中巴经济走廊等多元化贸易通道与相关市场深度绑定,地缘经济避险功能增强。2024年,新疆与中亚五国贸易总额达‌948亿美元,增长约6.0%;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贡献明显,机电、汽车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比提升。

从国内视角看,新时期新疆统筹发展与安全,“五大战略定位”突出开放枢纽、能源安全与优质农牧产品等产业支点功能,战略地位从“边疆”向“国家全局关键支柱”跃升,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同时作为国家产业备份重要地区,是东部劳动、资源、资本等密集型产业转移接收地,也是面向中亚出口产品的理想加工地和规避欧美“绿色壁垒”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这种机遇使得新疆成为投资热土,2024年完成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重点项目投资3557亿元。

从新疆自身优势看,一是矿产资源优势明显。目前累计探明煤炭储量约‌4500亿吨‌,占全国总量的25%,铍、白云母、钠硝石、陶土、蛇纹岩、蛭石等‌6种矿产储量全国第一,铁、‌金、锰、铬及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且不少矿种处于初期开采或未开采阶段。二是能源成本低。一般工业含税电价0.35元—0.45元/千瓦时,新能源交易价(尤其光伏)‌全国最低‌,2025年降至0.1648元/千瓦时;电力现货市场试运行成功,出清均价‌0.22元/千瓦时。三是土地开发潜力大。新疆耕地面积超1亿亩且开垦潜力巨大,塔里木河、伊犁河两大流域及喀什地区无霜期长,光照资源充足,发展高效农业条件好。目前十大产业集群建设进展较快,为配合产业升级,工业用地政策创新突破,激活土地集约潜力。四是文旅资源丰富。拥有雪山冰川、湖泊湿地、沙漠戈壁等世界级自然景观,古城遗址、石窟艺术、非遗传承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色节庆、美食、民族歌舞等浓郁的民族风情,文旅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五是后发优势。可以借鉴东部发展经验,加快技术、人才乃至管理、制度的引进与消化吸收,减少试错成本,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等弯路,加快追赶乃至实现弯道超车。

阶段战略

基于新疆目前的发展阶段、产业基础条件、人才科技及制度环境等综合情况,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新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可分三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集群与规模化阶段。加快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下一阶段提升奠定基础。逐步减小南北疆发展差距。主要在能源化工、矿产、农业、纺织、旅游等产业加快建设,形成产业集聚。在‌绿氢、‌风光等新能源产业、‌硅基材料、生物制造等新材料与高端制造领域形成新兴产业初步布局。在南疆建设电子组装、棉纺、‌鞋帽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在乡村设立卫星工厂或车间,发展林果等特色产业,增加人民收入,推动共同富裕。

第二阶段:创新与开放阶段。建设2—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达10%以上,新产品产值比重超过15%。新能源装备、智慧农机等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产业初具规模,能源化工产业链向精细化工延伸,实现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地理标志产品规模化。霍尔果斯、喀什综保区等向口岸经济“加工+贸易+物流”转型,形成面向中亚、西亚的供应链枢纽,外贸依存度上升至30%以上。

第三阶段:引领与现代化阶段。基于能源、矿业、农业等独特优势,加快人才引育与集聚,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打造西部科创中心。在风电全产业链、光伏材料、稀有金属提纯、盐碱地资源化利用、抗逆棉种基因编辑、超深钻井、耐候性材料等领域形成引领全国乃至全球的自主核心技术。建成世界级煤化工、油气、‌硅基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农产品、文旅等千亿级产业集群与区域性人工智能、区块链应用中心。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服务业、数字经济占比分别超过50%、40%。成为中亚地区‌金融、物流、科创、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的综合枢纽与产业升级核心引擎,形成“新质生产力驱动+亚欧要素整合”的开放型经济示范、打造共建“一带一路”共赢样板。

因此要进一步夯实教育、人才基础。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本科全覆盖‌、职教产教深度融合、加快教育数字化。大力引育各类人才,重点引进与新疆资源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技人才。另外,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速推进鹏城实验室新疆基地、天山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落地与产出成果。推广“技术股+现金股”模式,激励产学研深度融合。拓展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中国(新疆)—中亚科技合作论坛等重要国际科技交流平台功能,推进中亚科创合作,提升共建“一带一路”科技走廊建设水平。最后,扎实推进制度创新,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要以自贸区制度创新为引领,通过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数字政府建设,构建适应开放与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化营商生态,促进各类要素集聚与协同赋能,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作者系新疆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援疆)、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0
上一篇: 金融创新驱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