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2024年“走出杨凌看示范”媒体团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旬邑玉米试验示范基地,基地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旬邑县人民政府共建,主要围绕陕西旱作春玉米产业发展技术需求,以增强旱地玉米生产能力,助力玉米单产提升为目标,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耕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团队的优势,与咸阳市农技站、旬邑县农村经营管理站和有关区县农技部门联合,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推广模式,进行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为陕西旱地玉米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旬邑玉米试验示范基地种植场。摄/黄佳乐
自基地建立以来,以种质扩增创新为切入点,以玉米新品种培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为重点,构建了玉米种质协同创新体系和新品种推广模式,以咸阳旬邑、长武等为核心试验示范区,榆林定边、靖边,渭南澄城、铜川旬邑、宝鸡陇县、麟游等地为示范基地,审定陕单609、陕单636、陕单650等19个耐密抗逆玉米品种,集成以条带深松精播保苗、适水密植、适墒播种、一喷多促、适时晚收和秸秆还田技术等为主旱作玉米高产高效技术,连续多年在榆林、渭南、咸阳和宝鸡等地创建了多项全国玉米高产纪录,促进了陕西省玉米生产从高产潜力挖掘—高产高效栽培—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逐步推动, 提升了陕西及西北地区玉米区域优势和生产水平,同时为全国玉米生产树立了示范样板。推进了西北旱地玉米成为全国最适宜种植玉米四大区域之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旬邑玉米试验示范基地陕单系列种植区。 摄/徐均坪
“玉米育种‘卡点’和‘堵点’就是种质缺乏,抓住了玉米种质,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抓住了玉米育种的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陕西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薛吉全表示,基地通过以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为基础,借鉴国际、国内玉米育种的新理论,构建陕A群、陕B群2个杂种优势育种群体,实行五统(统一技术方案、统一构建群体、统一选择标准、统一多点鉴定、统一交流信息)、两分(分别管理、分别选系测配)的实施方案,以协议免费发放,实行开放育种,开展大联合、大协作,与30个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进行16轮多点联合改良,形成理论、技术、材料和信息相互融合种质协同创新的育种模式,走出一条玉米种质协同创新的育种新模式。
旬邑玉米试验示范基地专家薛吉全正在指导学生。供图/ 示范基地
同时在旬邑、澄城、定边、靖边、榆阳、阎良和扶风等地建立18个百亩示范基地,在春玉米灌溉区示范以“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降解地膜+膜下滴灌+缓控释配方肥与一次性分层机械施肥+ 机械化作业”为主的灌溉春玉米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在旱作春玉米区示范以“早熟耐密宜机收品种+适水密植+适墒播种+降解地膜 +缓控释配方肥与一次性分层机械施肥+机械化收获”为主的旱地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在关中夏玉米区示范以“早熟耐密宜机收品种 +合理密植 +缓控释配方肥与一次性分层机械施肥+化学除草+机械化收获” 为主的夏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据测产,亩产达到853.0-1142.20 公斤/亩,亩减少劳动力2-3个,成本降低15.0%-21.4%,农户亩增收165.0-308.6元。
此外,基地还以提高玉米生产潜力为目标,增强玉米“三度”(密度、整齐度和成熟度)为重点,进行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创新与集成,与陕西省及有关农技、种子部门合作,连续多年在榆林、渭南、咸阳和宝鸡等地创建了多项全国玉米高产纪录,促进了陕西省玉米生产从高产潜力挖掘—高产高效栽培—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逐步推动,提升了陕西及西北地区玉米区域优势和生产水平。
(文/杨凌示范区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