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产业 >> 浏览文章

云南师宗:走出乡村致富新“丝”路

2024-07-18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仲夏时节,走进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葵山镇马湾村,成片的桑园郁郁葱葱,数十名采桑人背着竹篓正忙着采摘桑叶,构成了一幅让人流连忘返的乡村田园画卷。

“要想富,栽桑树,桑树就是摇钱树。”这句流传在马湾村的口头禅,正是种桑养蚕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新“丝”路的真实写照。

村民把正结茧的蚕移入蚕匾。摄/王琰

近年来,葵山镇围绕“稳粮烟、优果蔬、促特色、绿乡村”,大力发展烤烟、玉米、蔬菜、蚕桑等绿色主导产业。

该镇借鉴当地烟草部门的工作人员“常在格中走”的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结合村组干部、烤烟科技员成立了“产销管理”工作小组,为桑农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信息途径,不断加强协作配合,多形式开展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密集烤房、育苗大棚等基础设施的闲置期,为养蚕提供场所,同步落实烤烟、蚕桑产业发展。

在马湾村村民潘鸭柱家的蚕房里,幼蚕密密麻麻地分布在蚕床上,不时传来幼蚕吃桑叶的沙沙声,潘鸭柱穿梭在一排排蚕架间,细心地给幼蚕喂食。“我养蚕养了30多年了,这几年,通过政府帮扶,烟草部门的技术辅导,钱一年比一年挣得多。”潘鸭柱对目前的日子感到非常满意。

村民给幼蚕喂食桑叶。摄/王琰

据了解,马湾村的蚕桑面积已达1万余亩,覆盖农户760户2649人,大力发展养蚕业,生产蚕桑食品、桑茶饮料、丝制品等产品,产值达2306万元,村集体经济实现增收20余万元,让广大乡村不仅有绿水青山的“颜值”,更有金山银山的“价值”。

除此之外,马湾村通过引进企业、流转土地、完善配套设施等举措,积极探索建立良性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给群众带来土地流转和务工“双收入”,积极扩展蚕桑产业链,开办蚕丝加工车间,提升蚕桑产品附加值。

为了更好地带动农户发展种桑养蚕产业,师宗县引进云南千益种业有限公司,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集中收购,让蚕农吃下“定心丸”,更有信心发展好种桑养蚕产业。

“去年,我们在马湾村建了蚕蛹厂,每一批的蚕茧制作量大概是1500公斤到2000公斤,每天可以接纳务工人员60到80人,目前人均日收入可以达到130元左右,有效地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务工问题。”云南千益种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况晓维介绍说。

蚕蛹厂工人处理削口茧。摄/王琰

一片桑园,万斤蚕茧,致富一方百姓。从过去的种植技术有限、销售渠道窄的局面到如今家家养蚕、家家栽桑,马湾村正走上一条“破茧成蝶”的产业之路。“这些年我们积极抓好蚕桑管理,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群众保驾护航。如今蚕桑产业在我们发展得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这也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美好前景。”马湾村委会主任孟云飞说。

葵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葵山将以打造“烟叶+N”产业综合体建设为目标,突破传统的产业结构,实现多元产业叠加的发展格局,以此带动村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文/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肖霄 孙凯国)

0
上一篇: 培育优质高产奶羊核心群 精准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