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产业 >> 浏览文章

云南红河:种养无缝对接,包工锦上添花

2024-09-27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金秋九月,正是农忙时节。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巡检司镇舍山村村民陈进平每年一到这个时候比往常更加忙碌,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家里既种着烤烟,又养着不少猪,他得整出个样子来。

种植走上致富路

“烟叶分级,要先去青杂、再分部位、最后分等级,这需要大家细心,多学多练,才能分好级……”作为舍山村分级点组长,分级的老把式陈进平在现场一丝不苟地指导分级员开展烤烟分级。

陈进平(左)指导烟农初分等级。摄/马丽菊

陈进平从2006年开始种植烤烟,由于不懂种植技术和管理,刚开始只种了不到3亩,期间,他一边向烟站技术员、乡村干部及其他种植户学习,一边自己摸索经验。

“别人可以种好,我也一定能。”一有时间,他都在烟田里观察烟叶长势、水肥状态,在烤房群记录烘烤情况等。在巡检司烟叶工作站的指导下,他不仅掌握了烤烟种植、管理、烘烤、分级技术,还从烤烟种植“新手”成为村里的 致富能手和烟叶烘烤分级的“土专家”。

在烟叶烘烤上,陈进平有自己的一本“秘籍”:他烘烤的每一炉烟的温湿度等情况都记录在笔记本上,并主动分享给村民。2023年,因为烘烤技术出色,他参加了当地烟草部门组织的烘烤技术交流研讨,向大伙儿分享了自己的烘烤经验。

陈进平查看烟叶烘烤情况。摄/马丽菊

今年,陈进平参加了分级员考试并被当地烟农合作社聘为舍山村分级点组长。担任组长后,他不敢怠慢,一有空闲时间就组织分级员统一分级眼光。

养殖念好“致富经”

陈进平早些年经济来源主要为种植,本着“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则,陈进平种养结合的尝试。

2018年,陈进平购进了60多头猪仔,办起了家庭养殖场。但刚开始养殖的时候,由于缺乏养殖经验和技术,养的猪不仅不见长,还经常生病,于是他一边自学,一边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养殖培训,目前已成为村里数一数二的养殖能手。

陈进平的生猪养殖场一角。摄/马丽菊

“养猪最重要的是保持圈舍干净,定期做好防疫,说到底就是不能懒……”陈进平向前来请教养殖技术的村民介绍经验时说道。这些年,但凡有村民向他请教养殖技术,他都和盘托出。

此外,陈进平关注生猪粪便污染问题,这几年,陈进平的养殖场规模逐年扩大,产生的猪粪除了用在烤烟种植上,还用在玉米地里,玉米除了卖钱,一部分还拿来喂猪。

去年,他饲养的100来头生猪产出的猪粪,经腐熟后用在了玉米地里,这不仅解决了生猪粪便污染问题,还带动了玉米丰收,仅此一项,便为他带来几十万元收入。这样,种植养殖实现了“无缝对接”

产业铺就“共富路”

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舍山村集体经济有了底气,改善村容村貌和配套基础设施的力度逐渐加大,村里修道路、挖沟渠、平土地、建房子等活计不少。

陈进平早年在工地上打过工,看到村里建设需求,他将村子里一些懂技术的村民及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成立了一支施工队,主要负责承建本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承接外地施工项目,既解决部分村民短期就业问题,又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

舍山村村民普柱林前几年一直在外打工,去年为了照顾家庭回到了家乡,现在在施工队干活,一天就能挣250元左右,加上闲时打打零工,家庭年收入近10万元。

“过去外出打工,家也照顾不了。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小。”普柱林一边挖土一边笑着说。粗算来,施工队解决了村里100余剩余劳动力就业务工,促进村民增收达100万余元。

“好日子不是等出来、靠出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只要肯吃苦、脑子活,就一定会有收获。”陈进平说。

(文/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马丽菊)

0
上一篇: 云南镇沅:奋力绘就冬农开发的好“丰景”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