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坚持在“堵”上下功夫,为草场减负,在“疏”上做文章,让草原增值,在“转”上求突破,促进牧民增收,多措并举解决草原过牧问题。目前,在旗直各部门及苏木乡镇的全力推动下,共解决超载牲畜30万羊单位,其中出栏19.18万羊单位、舍饲圈养2.93万羊单位、异地代养6.67万羊单位、企业与农牧户育肥1.22万羊单位,全旗草畜平衡指数已降到10%以下。
阿鲁科尔沁旗下辖14个苏木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其中7个牧区苏木镇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7个农区乡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为全年禁牧区。全旗落实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面积1079.82万亩,其中草畜平衡区883.72万亩、禁牧区196.1万亩。2024年初,经入户摸底调查统计,全旗牲畜总量335.75万羊单位,其中草畜平衡区(牧区)269.89万羊单位、禁牧区(农区)65.86万羊单位。
在“堵”上下功夫,为草场减负。一是合理规划布局:根据立地条件、植被状况、气候因素和利用现状,将草畜平衡区分为游牧区(90万亩,暖季载畜量5.1亩饲养1个羊单位,冷季载畜量6.5亩饲养1个羊单位)、北部生态缓冲区(334万亩,暖季载畜量6.4亩饲养1个羊单位,冷季载畜量8.7亩饲养1个羊单位)、中南部农牧交错区(459.72万亩,暖季载畜量12亩饲养1个羊单位,冷季载畜量18亩饲养1个羊单位),科学核定区域内天然草原适宜载畜量,促进天然草原休养生息;二是优化制度保障:成立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阿鲁科尔沁旗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工作方案》,并下发年度任务清单及指标分配表。结合《2024年林长制工作要点》,全面督促各级林草长及网格员履职尽责。2024年,旗、乡级林草长开展巡查2000余人次、嘎查村级林草长及网格员开展日常巡查,林草长巡查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同时,建立了日常评价和年度考核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实绩考核重要依据;三是强化执法监督:为全面压实各级禁牧休牧包联责任,旗、乡、村逐级签订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责任状259份,与牧户签订责任书2.46万份,核发放牧证2.46万册。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公布举报电话、加强巡查检查等方式,收集各类违规放牧线索,严厉打击偷牧夜牧、超载过牧等违规行为,起到了有效震慑作用。2024年,全旗共查处禁牧案件939起,罚款207.508万元。
在“疏”上做文章,让草原增值。首先,成立了入户宣传小组,逐户逐人讲解上级相关政策、核算超载量、填写嘎查村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明白卡、解答农牧户疑难问题,引导农牧民适度规模养殖,无能力饲养部分及时出栏,降低饲养成本和草牧场压力。2024年内,各地已出栏牲畜19.18万羊单位。其次,增加饲草供给:积极开展人工种草和天然草场改良,依托“三北”六期等重点工程项目,已完成防沙治沙40万亩,稳步提升天然草原产出。2023年全旗天然草原草产量76.4千克/亩,2024年预计全旗天然草原草产量84.25千克/亩,草产量预计增加7.85%。同时,我旗不断扩大粮饲兼用等作物经营面积,种植优质牧草68万亩、青贮73万亩、羊草0.3万亩,平茬灌木20万亩,通过转化,预计能解决174.6万只牲畜年所需饲草料,有效减轻了对天然草原的依赖。同时,以推动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为目标,持续提升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新建、扩建家庭牧场258家、养殖园区9个、合作社63个,建设户储型储草库200座、旗级大型应急储草库2座、养殖棚圈14万平方米,有效解决了2.93万羊单位舍饲圈养问题。不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发放粮改饲补贴670万元、收储量13.4万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1129.82万元,购买畜牧业机械设备1606台(套),畜牧养殖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0.86%。同时,旗财政配套解决草原过牧问题工作经费20万元,并将74名草原管护员工资和经费纳入旗财政预算,有效地推动了草原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在“转”上求突破,促牧民增收。一是优化畜群结构,坚持改良、育种齐抓,通过劣畜换优畜,引进和牛、安格斯牛等高端品种,实施肉牛改良、杂交扩繁,推动畜牧生产由“多养”向“精养”转变。2024年,建设完成肉牛核心育种场1处,布设冷配站点520余个,配备改良技术员625名,年免费供应冻精吸管30万剂,肉牛、肉羊良种率均达98%以上;二是转变经营模式,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嘎查村集体+为农服务公司+养殖户”等合作体系,由企业负责供应全日粮、集中育肥、订单收购等各个环节,对集中托养的瘦弱老片牛进行育肥、出栏,平均每头牛的售卖价格可提高1000元。截止2024年年末,全旗累计打造“阿旗小院”822家、智慧牧场8家、联户牧场21个,改造传统肉奶加工小作坊50家。2024年,各地区通过托养利益联结,已育肥1.22万羊单位,有效降低了牧民养殖成本,增加了经济收入;三是推行异地代养模式,依托农牧交错带资源禀赋优势,采取农区牧区苏木乡镇“一对一”结对方式,统筹农区和南部等耕地较多地区,为牧区牧民提供饲草料供给。统筹南部地区秸秆留茬地块,为北部牧区农牧民“异地代养”提供放牧地块。利用农区和南部地区养殖小区、农牧户棚圈和空闲养殖场,通过托养代养、租赁饲养场所等模式,完成农区与牧区的结对互助,加快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互补,实现肉牛肉羊产业节本增效发展。2024年,全旗通过“遛茬+补饲”方式完成异地代养6.67万羊单位,有效地将超载牲畜进行了分流,实现了资源互补。(刘忠友 王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