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11点,位于淄博市临淄区国道233和省道228交叉口的大槐树商店老板王京刚的微信语音响了起来。“喂,老王,我刚从高新区下高速,你帮我准备两桶纯净水、一箱方便面,再加5捆火腿肠,我明早要赶到港口卸货。”“放心,都给你备好,晚上在国道上跑车慢点。”王京刚一边说着,一边在纸上记下了客户的需求。
入秋后,深夜的风凉了很多,店门外的灯牌也为奔波的司机们亮了起来。想起今晚还要继续赶路的大车司机,王京刚在火腿肠袋子里又放上了两瓶能量饮料。这样默默的“买赠”,现在已经是大槐树超市的日常,但在三年前小店刚刚开业时,却是另一番景象。
那时的王京刚本是想开个小工厂,结果宅基地不能做厂房,最后开了一个食杂店。临淄烟草的客户经理杨海龙建议王京刚抓住门口过路油大车多,长途司机消费需求高的特点,专门服务路过的司机,可是那时候的王京刚还在琢磨小工厂的事,对店里很不上心,所以经营的也是毫无起色。

(图为:王京刚媳妇李艳华正在收拾烧烤架)
一切的改变发生在一场烧烤后。
23年的夏天,王京刚一家经常在店门口的空地上烤烧烤吃。没想到的是,在隔壁加尿素的大车司机腼腆的问:“老板,你们的串卖吗?淄博烧烤这么火,我们天天都能刷到,但是我们整天在赶路,路过淄博了,大车也进不了城,想尝尝都没机会。”
“兄弟,我们烤了是自己吃的。但是,兄弟进屋洗个手,今天的淄博烧烤免费请你吃饱。”王京刚爽快的邀请道。
大车司机连忙拒绝,但在王京刚的“强拉硬拽”下,还是坐在了烧烤炉前。那天司机宋大哥没有再着急赶路,而是和王京刚聊了很多跑大车的不易。为了赶时间,吃喝都在车上,所以每次采购都是买一大堆日常用品,大升的桶装水、便携食品、散装零食、能量饮料都是每车必备。
吃完烧烤,收拾炉子的时候,王京刚和媳妇李艳华商量道,“要不咱就是听烟草小杨经理的建议,把店改成专门服务大车司机的怎么样?”“行,明天咱请杨经理过来商量商量。”媳妇说“他见的多,想法肯定更管用。”
临淄烟草客户经理杨海龙到店里后,结合大槐树商店的特点,在不给王京刚增加太多支出的前提下,给出了四条建议:一是把门口的空地收拾出来,方便大车临时停车;二是做一个户外的灯箱广告,放到公路旁边,晚上一定要亮;三是店里的商品重新理顺,多进一些罐司机们需要的商品;四是延长营业时间,适应司机们的跑车时间。

(图为:为路过的司机送上购买的商品)
没想到,刚改完不久,店里的营业额就迅速的涨了起来。原来那天司机宋大哥将随手拍的“在淄博吃爱心烧烤”视频发到了车队群里,一传十、十传百,临淄大槐树商店老板热情好客的名气就在司机圈里传开了,路过的大车司机们有什么缺的,需要补充点什么,都来店里采购。
这天,杨海龙又来店里走访,王京刚兴奋地拉他到收银台,指着智能终端机:“杨经理,你看,听了你的,我店里的营业额是蹭蹭的涨,这个月才过了三分之一,已经是去年一个月的收入了。我的微信好友已经新加了200多个了,都是来店里消费的司机朋友。”
杨海龙看着终端机里的数据,高兴地说:“营业额涨了是好事,说明咱们的改进是对的。下一步继续听听大车司机们有什么需求,从货品和服务上尽量满足他们。”

(图为:李艳华在为货柜里面补充货品)
“有的司机想带点淄博特产回去,但是烧烤套装太复杂,本地撑凳太贵,烧饼对司机来说又不实惠,实在不知道还有什么合适的。”王京刚说道。
“你可以看看咱们淄博的日用陶瓷,家用的碗碟几块钱一个,实惠一点的茶具一套也就几十块,质量过硬,都是每家每户能用到的东西,货车司机这个群体应该能接受。”杨海龙建议道。
国道233上的大车川流不息,那是一个个家庭在为了生活而奋斗的旅程。王京刚的小店好像是一串滋滋冒油的烧烤引来了一串货车的司机,但也许是热情的好客之心换来了司机朋友的信任。天色渐渐暗了下去,但大槐树商店门口的灯牌却亮了起来,它为奔波的司机们亮起,也为生活的希望亮起。(钱磊 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