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鸡街镇关口村,村里的一家副食店门前,一排游客等着拍照打卡。“大姐,方便帮我拍两张照片吗?”一位游客对着老板娘李进萍说道。在暑假或者周末期间,像这样的场景,在李进萍家门口几乎每天都上演好几次。
李进萍家门口的打卡牌。摄/张娴
关口村离鸡街镇小集镇较远,为方便村民们购买生活用品,2014年,李进萍夫妇在村里开了一间副食店,随即又向个旧市烟草专卖局提出申请,核准成为了一名零售户。
自开业以来,小店的生意都是依靠村民的照顾得以维持,勉强能贴补家用,但孩子的生活费学费捉襟见肘了。2022年,乡村振兴的东风吹到了李进萍家门口,鸡街镇将关口村打造为“铁路文化+墙体文化+乡村旅游”示范村,在规划区域内,家家户户的门前画上绚丽多彩的水彩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关口村的文化墙。摄/张娴
“游客是多了,但是大家进店了也没买啥就又出去了。”李进萍回忆道。此前,小店主要销售的是常备生活用品,无法满足游客的购买需求,看着顾客从店里流失,李进萍犯了愁。
片区客户经理得知这一情况后,结合“文旅+零售”新模式,根据游客的购买需求以及关口村的乡村文化旅游特色,制定了个性化经营策略,帮助李进萍重新规划了店内的商品,分类分区摆放,店铺形象得以提升,同时帮助店铺进行经营分析,指导其根据游客需求进货,并在小店门口设置拍照打卡牌,吸引游客进店消费。
片区客户经理指导李进萍陈列商品。摄/苏菊
“到村里游玩的散客逛到我的小店门口,大多会让我帮忙拍照。”李进萍开心地说道。随着小店人流量增加,游客的需求也在增加,除了在小店买东西外,游客还需要能够充电歇脚的地方,片区客户经理便帮助李进萍在小店一角设置了“爱心驿站”,向顾客提供充电器、热水、针线包、紧急医疗箱等物品。
在“爱心驿站”与“拍照打卡牌”的加持下,李进萍的小店成为了村里的示范店,盈利持续提升,2024年,李进萍在小店后面建起了一幢小楼,生活过得更加滋润。
“我们这里的牛奶比较出名,我打算买一个冰柜用来卖牛奶,让来玩的游客尝尝我们这的特色。”对于下一步如何提升经营,李进萍早已有了打算。
(文/云南省红河州烟草专卖局 张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