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栋川镇海埂屯村,村民们收获了今年一波冬春作物——长寿仁豌豆,今年的豌豆行情让大家非常开心。
“今年豌豆价格较好,刚一上市我们采收了好几车运往玉溪通海集散中心,两天后我们新鲜的豌豆就已经出现在上海的餐桌上。”海埂屯村村民何自跃说。
何自跃是该村种植豌豆、青、白花的“专家”。“烟后种植长寿仁豌豆,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还能达到农田生产的多样化目标。”何自跃介绍说,利用烟叶采收后的烟秆作为支架拉线、嫁接、爬藤,豌豆鲜荚亩产能达到1000公斤以上。
何自跃算了一笔账:“按照每公斤6元计算,烟后豌豆亩产值为6000元左右。豌豆之后,土地也不闲着,再来一季青、白花,每亩怎么都有1.5万元毛收入。”
近年来,海埂屯通过土地流转,积极调整种植结构,群众收入实现了稳步增长。
在栋川镇徐官坝村,村民苏永新从2019年起每年流转70亩土地种植烤烟及烟后作物。
“我们栋川地平、水源条件好,一年两茬,三熟。豌豆、青花、白花一到采收期就有人来收购。估计我们家今年种地的纯收入能达到二三十万元。”苏永新说。
从浇水“肩挑手扛”到滴灌、喷灌,大型机械全面的全面运用,苏永新和当地农民已经进入现代化的耕作方式。
徐官坝村农家生活上的变化同样明显:许多小洋楼盖起来了,车子从面包车、摩托车升级成了越野车、小轿车。
徐蓉是姚安县光禄镇光禄村委会光禄一组的村民。过去她一直认为,种田远远不及自己在外开馆子挣钱,搞种植只能陷入“靠山吃不了山”“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窘境。
但随着老人年纪增大,徐蓉的生活重心也只能转移到老家。在村里没办法开餐馆,徐蓉只能硬着头皮去和土地打交道。2015年,徐蓉开始传统经作+豌豆种植,当时市场行情良好,亩均综合产值产达到了1万元。
尝到甜头以后徐蓉逐年扩大规模,2023年徐蓉家种植长寿仁豌豆160亩,青花160亩,实现纯收益46万余元。
烟后豌豆甘蓝套种。摄/李文安
冬闲烟田套种豌豆、青花等循环轮作,田地真正做到了“无缝衔接”。
近年来,姚安县发挥坝区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成功构建“经蔬”套种种轮作模式,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农户收益稳步增加,坝子里的“老土地”上刨出了“新丰景”。(文/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张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