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荸荠还在地里,商贩就提前预付了定金,我现在反倒担心种得不够卖。”春日的阳光下,罗炳华在地里挖着荸荠,笑着说道。
今年65岁的罗炳华,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州泸西县中枢镇小兴寨村的一位老烟农。每年春节前后是荸荠销售的高峰期,村里的种植户们年前就开始忙着采挖荸荠,进入二月,田里的荸荠大面积采挖基本完成。
“再过几天我家的荸荠就能挖完了。”罗炳华说,这段时间天气日渐暖和,他准备把田里剩余的荸荠一股脑卖完。
罗炳华和家人正在采挖荸荠。摄/戚建波
“今年差不多卖了将近3万元。”罗炳华捡拾荸荠的双手没有停下,脸上漾的皱纹让这一年的忙碌很是值得。
在小兴寨村西北部的农田里,村民已经把田里的水排完了,大片的荸荠正等着采挖。彼时,村里的耕地多以山地为主,以前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灌溉多靠雨水补给,作物种植单一,种植效益不理想,村民大都是外出务工。
自2006年开始,泸西县烟草专卖局陆续投入875万余元,帮助小兴寨村建设了5个蓄水池、1批田间管网、8条沟渠和密集烤房群等基础设施,改善了村民的农业生产条件。
“我们村一直种植的都是老品种荸荠,果大脆甜,不愁卖。”罗炳华展示着刚挖出的荸荠,紫红色的外皮裹着雪白的果肉。靠着7年积累的种植经验,他家的荸荠田已从半亩扩展到2亩多,年纯收入将近2万元。
“收完荸荠闲不了多长时间,就要准备收小春了。”除了种植荸荠,罗炳华家还种了5亩油菜和2亩蚕豆,加上种植烤烟等经济作物,罗炳华全家一年收入突破10万元。
如今,小兴寨的致富经验正产生“溢出效应”。在周边四个村庄,标准化荸荠种植已推广至近70户农户350多亩。村委会通过建立统一管护体系,邀请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技术指导员,对种植户进行施肥、抽水、防虫等田间指导,荸荠亩产量稳定在2500—3000公斤,按每公斤6元计算,扣除成本后亩均纯利润超万元。
张关福在田间帮助采挖荸荠。摄/戚建波
为了保证荸荠品相,小兴寨的荸荠都是人工采挖和清洗。邻村72岁的村民张关福将土地流转后,每年小春收割前都过来小兴寨帮种植户采挖荸荠。“从家里骑车过来十多分钟,家门口就能挣现钱,每天120元工钱。”
如今,种荸荠、挖荸荠已成了小兴寨村民增收的一个途径,同时也带动周边村民增收。
(文/云南省红河州烟草专卖局 吴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