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阳光斜斜晒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东新路人行道的青石板上,54岁的李光彩坐在自家店门口,手指灵巧地穿梭在彩色的发泡藤条间。随着藤条起承转合,一个花篮的雏形渐渐生成。
李光彩正在编织花篮。摄/合紫熙
李光彩是大理祥云人,2000年,在一位长期在开远工作的同乡前辈建议下,他只身从祥云来到开远,盘下一间铺面卖百货。
偏僻的位置、有限的货品、杂乱的陈列,小店生意一直不好。李光彩咬咬牙将店铺迁至人流密集的地段,经营面积扩大近2倍,但是生意依旧不温不火。
李光彩观察周围生意好的店铺,发现店面亮堂、货品丰富、货架摆放顺眼是吸引客源的关键。为了增加收入,他向开远市烟草专卖局提出办证申请,通过资格审核后成为零售户。
片区客户经理走访市场时了解到,李光彩正计划通过转型升级来增加收入,便为他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方案:重新规划商品分区、优化货架陈列、丰富货品种类、提升店面形象。随后,焕然一新的店铺吸引了更多顾客,营业额稳步上升。
李光彩的妻子在整理百货。摄/合紫熙
2022年初,李光彩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有博主发布的发泡藤花篮编织的视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越看越觉得好看,决定自己上手试试。
李光彩早年的竹编经验为他打下了扎实的手工基础。“发泡藤比竹篾更柔软,但手法更讲究,没有竹编基础的人还真难上手。”李光彩说,这两年他没事就泡在藤条堆里摸索,从杯垫到五层花篮整出十几种花样,最畅销的波浪边果篮能卖八十块;订制的大件装饰篮得花两天工夫,能卖到百来块钱。
“老顾客都说我这里‘柴米油盐里开出了花’”。李光彩抚摸着刚完成的小背篓,眼角漾起笑纹。百货店一角,层层叠叠的花篮大大小小的背篓、插花瓶、彩色的菜篮子,既是装点店面的装饰品,也是他增加收入的新货品。
李光彩编织的花篮。摄/合紫熙
“开远的生活节奏不快,邻里之间都很熟络,处得跟一家人似的。”李光彩说,“现在小店的生意养活一家人没问题,更重要的是一家人能在一起,比啥都强。”
如今,李光彩编的花篮在街坊四邻小有名气,连邻近社区的住户都特意寻过来定做。闲时,他就坐在店门口摆弄发泡藤,打算再琢磨些新样式,“就当是给生活添点花样。”在他看来,无论竹编还是藤编,无论是谋生还是爱好,每一根编织的线条里,都缠绕着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满足。
(文/云南省红河州烟草专卖局 合紫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