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网江苏讯 金秋十月,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各乡村小学,200余盏代表着温暖和光明的“小桔灯”送到了一个个留守儿童手里。“这些灯,是队员们亲自挑选定制,并在民政部门的帮助下送给孩子们的。灯虽然不贵,但我们是想让孩子们看到前路的光芒和温暖,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国家电网江苏电力抗日山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田福明坦言。
这只是国家电网江苏电力抗日山共产党员服务队35载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温暖一瞬。从1985年至今,国家电网江苏电力抗日山共产党员服务队三代人代代传承,35年默默耕耘,300人前赴后继,他们扶弱助困,传递爱心,带民致富。
助贫故事源于35年前的一句承诺
1985年的春天,时任班庄供电站站长的徐修起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户——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红军贺财德。独居在班庄镇班西村的贺财德,老伴去世多年,家中一到刮风下雨时就停电。了解情况后,徐修起立刻带领设备管理员赵士林来到老人家更换了漏电的电线,并用整整半天的时间整理了老人家的房屋。徐修起紧紧握住老人颤巍巍的双手,对老人说:“从今以后,您家的事情就是我们供电站的事情!”
于是,从1985年开始,由徐修起发起,4个队员参与,以一辆幸福牌250摩托车为交通工具的第一代“电驴子服务队”成立了。他们郑重承诺:“传承红色基因,竖起红色旗帜,服务红色家乡!”
这个承诺35载初心不变,并由此引发了一个个助贫带富的故事。
在赣榆县夹谷山南麓的抗日山烈士陵园,里面安葬着750余位烈士的忠骨,石碑上镌刻着3576位烈士的英名,王继贵就是其中的一位。直到2007年,王继贵依然健在,就居住在抗日山烈士陵园仅5里地远的王洪爽村。
1985年初夏,一场针对“烈士”王继贵为期22年的“特殊服务”拉开了序幕:队员们每月雷打不动来他家打扫院落,检查线路;逢年过节,队员们从各自微薄的收入内抽出几毛钱,为他买米、肉等生活用品;每年清明节,队员们都要搀扶王继贵上抗日山去看看战友们,听他将战争中的英雄故事,一直到2007年老人去世。
一个品牌,多年积淀。2003年,第二代服务队队长刘传强从徐修起手中接过“接力棒”,“电驴子”换成“皮卡”,队员增加到6人。2015年6月,第三代服务队——抗日山共产党员服务队在抗日山下正式宣誓成立,队伍也从当初的4人小组扩大到300余名队员15支小分队,服务范围从原来的抗日山周边延伸拓展至赣榆区的每一个角落。
35年来,三代人的初衷没变,承诺依旧。服务队累计服务地方客户220余次,开展校企联动130次,帮扶敬老院等困难群体160余次......一面面锦旗,一首首题词,一封封感谢信,一条条主流媒体报道,无不述说着这支服务队的辉煌和执著。
“精准服务”的温情足迹踏遍乡村每个角落
服务队成立初期,队员们主要立足于服务红色老区,提供电力服务和保障,让供电大网持续稳定。而如今,他们将单一的服务农网用电拓展到服务三农每一个范畴,将“心系革命老区”的初衷延伸到贫困户、红色家庭、抗日山烈士陵园、中小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将“国家电网希望来吧”、“抗日山少年军校”、“电力电商一家亲”等百场系列志愿主题活动开展得实实在在,赢得了地方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广大电力客户的广泛“点赞”。
2019年,朱军挂职赣榆区沙河镇徐屯村的第一扶贫书记。来到村里的第一刻,朱军就利用了他的“供电渠道”为村里开展了“精准服务”。徐屯村地处偏僻,以农业为主。夏收时节,村里灌溉用的专用变压器烧了,停电就等于让1000余亩水稻无法插秧。朱军深知这一利害关系,当天找到了公司副总王行亮换上了价值4万多元的变压器箱,保证了水稻的及时插秧。村里30多个蔬菜大棚安装完毕,急需供电,朱军跑前跑后,及时协调,让农户及时种植快速收益;村里的29户贫困户生活困难,朱军牵手公司领导一对一牵手帮扶,让他们走出困境......
“吃水不忘挖井人,感谢你们送出的优质服务礼包,保障我们永泰塑业快速复工复产。”2020年3月3日,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西棘荡村党委书记钟佰均特别向“抗日山”共产党员服务队赠送了“复工复产当先行 人民电力为人民”的锦旗,感谢服务队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
企业复工刻不容缓,从疫期刚开始,服务队的队员们就深知,供电人要时刻为复产复工保驾护航。“我们15支服务队均成立了巡查小组,每人包一到两家企业,做好疫情停产期间的用电检查和维护,随时等候政府的一声号召就复工复产,绝不让企业因为电力问题延产一天。”秦绪仑介绍。
“点靓网红”缔造了一批“造富神话”
2017年以来,赣榆电商进入快速发展车道,电商食品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7年全区电商交易额30亿元,2018年交易额上升至70亿元,2019年凭借电商直播带货的热潮,全区交易额突破130亿元。这种巨变离不开电力部门的保障和精准服务。
海头镇临海,这里有几百个大大小小的渔民做起了“网红”,成为了当地一到靓丽的风景线。“网红”们建起了海鲜加工、冷链加工等一条龙产业,平均用电比平时要多出50%,这为疫情期间的用电调配提出了大难题。
“网红正成为海头镇新经济的代表,这盏灯可不能灭了。我们可不能成为地区特色经济的阻路人。我们海头镇供电所40名队员全员出动,只要网红需要电,电就送到哪里,24小时服务无死点。”海头镇供电所所长张延德笑呵呵地介绍,“疫情期间,我们海头镇是灯火通明的,网红的赞那是嘎嘎的!”
紫菜加工每年固定在一至三月,不及时采摘加工就会烂在海里,这对海头镇的27家养殖户来说至少是损失几百万元。疫情期间停产就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做好镇区紫菜加工厂的用电服务,张延德在分公司的配合下,做了细致入微的调研,综合考虑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制定了一系列的保障计划。最终,在赣榆供电公司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一条专门为紫菜加工企业开辟的绿色用电通道顺利开通,这为当地的养殖户吃了颗定心丸。
“原来,我们只专注于开拓扶贫服务,却忽视了助力致富。如今,我们在服务当地企业和网红的工作中独辟蹊径,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帮扶渠道,创造了一个个造富神话,正成为当地老百姓的佳话。得到他们的点赞,才是我们抗日山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们最开心的事情。”秦绪仑坦言。
“我们是抗日山电力服务队,守护着红色大地。基杆塔下,我们用心巡护,栉风沐雨;农网改造,我们立足本职,精心管理;我们是光明的使者,为了民生的幸福,打造着亲情电力……”队员们唱着队歌《旗帜》,铿锵有力,悠扬飘远。
(供稿:谢传通)
责编:台畅 刘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