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烟草专卖局立足高原特色农业资源优势,构建“粮+烟+N”立体化产业融合体系,通过惠农政策、产业赋能、利益联结三重驱动,探索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土地链重组
泸西县境内山多地少,一些区域农田分布如“碎花布”,尤其以城郊中枢镇黄草洲村为典型。过去,这里耕地零散、田埂交错,大型农机难进场,防洪排涝设施滞后,村民只能“看天吃饭”。
“过去耕种一亩地要辗转于两三块零散地块,现代化机械根本施展不开,生产全靠牛耕人扛的传统方式。”村民张建红回忆道,土地碎片化制约了规模化种植效益。
2025年1月,由中枢镇石洞村党总支领办的裕农种植合作社与黄草洲村民们达成协议,集中流转土地550亩,将分散土地化零为整,推动土地向“优质、集中、连片”转型。同时,在上级部门支持下,泸西县烟草专卖局投入110万元产前投入补贴,完善了黄草洲村田间道路和水利管网,配套了500亩滴灌设施,实现旱可灌、涝可排。
裕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人员到田间规划统计土地流转。摄/高明生
目前,泸西县烟草专卖局已在全县指导成立45个种植型合作社,并探索多样化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引导村集体经济集中流转土地面积5000余亩,实现“地等项目”向“项目找地”的转变,走出了一条产业有发展、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如今的黄草洲村,550亩高标准农田整齐划一,农机往来穿梭,昔日“望天田”变身“肥水田”。“现在种地省心,每亩地的种植成本都降了一些。”张建红算起增收账,随着机械化作业的推广,每亩可省下80元左右的工时费。
产业链延伸
泸西县各乡镇种植专业合作社立足农业资源优势,深挖特色农业潜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产业项目。泸西县旧城镇是周边乡镇乃至临县最大的番茄生产集散地,其产品远销广东、广西、上海等地以及越南,年亩产值达2万余元。旧城镇督布府村惠农综合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抓住番茄产业发展关键,建设蔬菜育苗中心,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拓宽村民增收路子。
“育苗工厂培育的蔬菜苗主要有辣椒、番茄、松花等10多种,每年可培育720多万株到1000万株苗。”督布府村党总支书记兼合作社负责人李建荣介绍,育苗工厂不仅为本地农户提供了优质种苗,还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自从育苗中心建起来之后,我们就来参与育苗,装盘、点籽,每个月能挣三四千元。”督布府村村民焦平贵说。
焦平贵在育苗中心为番茄苗浇水。摄/吴小龙
立足设施农业资源优势,合作社通过在育苗、生产、采收与加工各个时节,提供的季节性务工岗位,以土地里长出来的小岗位,激发群众增收致富的大活力,让群众“就业、务农、顾家”三不误,以联农带农、富农强农示范效应推动育苗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动力。
科技链增效
近年来,泸西县烟草专卖局持续探索科技赋能农业发展思路,构建“1+1+N”组织管理模式,成立由烟农合作社技术员、村党总支合作社网格员、村组干部为成员的专业化服务队,推进烤烟育苗、机耕、烘烤、分级专业服务,以及大农业的机械化移栽、无人机植保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减工降本。
目前,各合作社大型拖拉机、无人植保机、移栽机等机械正逐步配足,每个合作社均有人员取得农机操作证和无人机驾驶证,有力保证机械化开展。
专业服务队开展无人机植保作业。摄/高明生
“今年合作大面社推广机器移栽烤烟,效率比往年提高了不少,烟草部门每亩还补助我们150元,相比较请工划算不少。”白水镇烟农岳虎良说。
今年以来,泸西县各乡镇种植型合作社依托烟草行业烟基设施补贴政策,以烟农合作社为介点,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力度,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高效化、标准化的优质服务体系,为地方群众增收致富提供更多有利条件。(文/云南省红河州烟草专卖局 吴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