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富裕县将人才振兴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在激励人才向基层流动上下真功,带动资金、技术、成果等要素资源向乡村集聚,让各类人才在基层有为有位,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引育并举,打造乡村人才振兴“强磁场”。聚焦关键环节,精准引进、培育急需紧缺人才,为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搭建载体平台。加速人才回引。按照农技专家、养殖能手、农产品加工经营等领域划分类别,建立健全动态“在外人才信息库”,通过政策宣传、线上走访、产业推介等举措,累计吸纳返乡就业创业700余人,提供产业项目培训、农业经营管理技术、岗位推荐等综合服务300余次。将19名优秀富裕籍人才进入“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储备库”,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实现项目还乡。创新开展“春回富裕·才聚故里”“乡贤家乡游·桑梓情怀深”等各类联络推介活动13场。优先支持返乡人才参与芦苇编织、鹅养殖等特色产业项目,引回在外优秀返乡创业项目17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个、500万以上项目9个,投资金额3.9亿元。加强供需对接。建立“县级项目和技术需求清单”“高校院所成果资源库”,精准选派“假期专家”、科技特派员下沉指导396人次。拓宽校地协同育人路径,与东北农业大学等26所高校达成人才战略合作,开展“党建联建+业务交流”“师带徒”一对一结对培养等活动,帮助解决技术领域难题10余项,让“名专家”带出“田秀才”。
组织各乡镇召开返乡人才新春座谈会。
科技赋能,构筑乡村产业发展“新体系”。围绕县域农业产业实际和资源禀赋,深化政校企合作,持续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注入活力。强化科研创新。立足周六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育良种”问题上的技术攻坚,先后促成其与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合作开展“组织培养技术工厂化繁育中药材项目”、共建“科技小院”,将“繁育基地”转化为“田间实验室”,引进赤芍、黄芪等种植领域教授、研究生等专业人才10人。推动技术升级。邀请黑龙江大学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教授围绕水肥一体化、油豆角栽培、甜菜种植对各乡镇进行技术培训与成果展示。引进玉米大垄双行水肥一体化浅埋滴灌技术,大面积推广种植,相较传统模式节水、节肥2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升至50%以上。实施合作共管。组织涉农企业开展专题科普活动,围绕双青豆等特色种植产业开展深度合作,有效统筹人力物力资源,依托企业的技术优势,组建由本地农技人员和“土专家”组成的服务队,深入10个乡镇开设“田间课堂”,教授田间管理、土壤改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实用技术,惠及农户1000余人。
邀请黑龙江大学教授对各乡镇进行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训。
优化服务,营造乡村人才发展“好生态”。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在技能培训、项目指导等方面给予支持,让广阔乡村成为人才干事创业的舞台。健全工作机制。建立通报调度制度,动态掌握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分析研判、协调解决人才难点问题,切实让县直部门和乡镇“一把手”,担起了人才工作的主体责任,有效解决了人才工作“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思想误区,提高人才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拓宽发展空间。新建省级公办公共实训基地,计划开设农林种植、农林加工等8类专业培训,年培训能力可达3000人次。与齐齐哈尔大学开展乡村振兴人才联合培养,举办创业、居家养老护理等职业技能培训230人,逐步形成面向全社会的公共技能培训服务体系。加大选用力度。突出选用干部基层倾斜导向,先后向乡村两级输送专业技术和乡村振兴急需紧缺人才,补充到村任职大学生、名校优生、成手人才307人,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4人,培育乡贤人才10人,激发人才在基层一线的干事热情。
富裕县周六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组培技术工厂化繁育优质种苗。
(文、图/富裕县人才发展与服务中心 崔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