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定南县历市镇立足本土文化特色,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通过夯实文化阵地、丰富惠民活动、创新乡贤平台、选树先进典型等举措,推动文明新风融入基层治理、产业发展和群众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精神动力。如今,历市镇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邻里关系更加和谐,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乡风文明正成为推动全镇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
一、夯实文化阵地,筑牢文明根基
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坚实的文化阵地支撑。历市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为核心,构建“镇—村—组”三级文化服务体系,让文明之风吹遍每个角落。
(一)打造“家门口”的文化阵地
历市镇整合客家围屋、宗族祠堂、红色遗址、农家书屋、文体广场等场所,高标准建设覆盖全镇所有行政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群众学习、娱乐、议事的综合平台。同时,提档升级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图书室、影音室、书画区、文化活动室等,满足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
在偏远村组,农村图书室和圩上文化活动中心成为村民闲暇时的好去处。例如,蕉坑村利用闲置老屋改造图书室,藏书3000余册,并定期举办读书会,让村民在阅读中提升素养。
(二)阵地赋能,激活乡村文化活力
这些文化场所不仅是硬件设施,更成为政策宣讲、技能培训、文艺演出的重要载体。例如,结合小学生居多的城郊实际,围绕学生教育需要,在综合文化站定期开展“传家训·润童心”主题文化实践活动,将本镇优秀传世家训布展于文化站,组织学生阅览、交流;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微党课”“微宣讲”“微电影”等,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活动惠民育民,弘扬时代新风
文化阵地建起来,更要用起来、活起来。历市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让乡风文明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一)品牌活动聚民心
“文明集市”:整合义诊、义剪、政策咨询、农技推广等服务,每月分片区开展“文明集市”,确保辐射辖区各个区域,让村民“赶集”也能享受便民福利。
“我们的节日”:结合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举办包粽子比赛、重阳敬老宴、老人生日会、义赠春联等活动,增强文化认同感。
“传家训·润童心”:组织青少年学习家风家训,通过诵读经典、亲子互动等形式,传承优良家风。
(二)理论宣讲接地气
为避免政策宣讲“枯燥无味”,历市镇创新方式,谋划推出“小院讲堂”,将宣讲从室内搬到室外,由“下”而“上”开展群众性宣讲,用“土话”讲理论,用“故事”传精神。例如,寨上村在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时,将“讲堂”搬到村中的红军瓦桥上,邀请老党员用方言结合自身奋斗经历讲述家乡变化,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太公村群召集众到盘活后老围屋祠堂内,干部群众畅所欲言,共商村务,话变化、谈发展、议未来。
三、创新平台机制,凝聚乡贤力量
乡贤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历市镇积极搭建平台,引导乡贤能人参与乡村建设,形成“共治共享”新格局。
(一)小平台发挥大作用
“祠堂圆桌会”:依托宗祠文化,邀请乡贤、老党员、致富带头人等共议村规民约、产业发展。例如,竹园村固定在每年春节前后,由本小组各户户主齐聚刁氏祠堂,以小组为单元,以“圆桌会”形式总结过去一年小组内公共事业,并筹划新一年建设事业。
“历市大讲堂”:定期邀请专家、企业家授课,内容涵盖农业技术、民宿打造、电商创业等,助力村民增收。
(二)乡贤反哺,助力乡村振兴
历市镇成立“树人”教育协会,由乡贤捐资设立奖教助学基金,奖励全镇辖区的优秀学生2批次XX人,在镇级“树人”教育协会的带动下,恩荣村、汶岭村、蕉坑村等村纷纷依制成立村级教育协会,全镇崇文重教、奖教助学蔚然成风。此外,乡贤还积极参与村庄规划、矛盾调解、公益事业,如修建村道、安装路灯等,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生力军”。
四、选树典型榜样,激活文明动能
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历市镇通过挖掘、宣传身边典型,让文明新风可感可学。
(一)弘扬“好人文化”
每年开展“好人”评选,涌现出一批孝老爱亲、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先进典型。例如,历市镇汶岭村村医王毅坚守山村医疗事业25年,风雨无阻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被村民称为“好医生”;陈华晶,历市镇历市村村民,七年如一日,悉心照顾病危的公公,不离不弃,在十里八乡传为美谈;赖燕成,定南县历市镇杨梅村党总支书记10年来,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为村民默默地奉献,2023年被评为新时代赣鄱先锋 “一心为民好支书”。
(二)传承红色基因
历市镇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文化,如全县第一名共产党员方学元的事迹,通过红色故事会、专题展览等形式弘扬革命精神。车步村打造“建国前名人榜”,展示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激励后人砥砺前行。目前,方学元故居、车步村武装暴动总指挥部旧址已纳入历市镇正在打造建设的车步片区红色文旅项目中。
乡风文明建设非一日之功。历市镇以文化人、以德润心,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支撑。未来,历市镇将继续深化乡风文明建设,让文明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