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产经 >> 浏览文章

为战向新,勇攀军事科研高峰——探寻空军工程大学空管领航学院某教学科研团队的奋斗足迹

2025-04-27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深知科技让未来战争变得越来越智能化,潜心探索以科技力赋能战斗力的方法手段,为战法创新插上科技翅膀。

在空军工程大学空管领航学院,就是这样一个团队,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洞察战场态势的变化,研究出一款直接服务于一线的作战支持系统,不断为部队提升打赢能力添加科技砝码,在孜孜以求中探索现代战争的制胜之道……

“科研需深潜,更需韧性和定力”

“越是前沿的、尖端的,就越要沉下心来研究,始终将目光锁定未来战场。”该团队某重大专项研究副总工程师左家亮这样说道。

十年前,凭着很强的学术敏感和战场危机感,左家亮意识到,作战支持系统研究将在未来作战训练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部队的发展至关重要。于是,他便组建团队开启了这场深研之旅。

当时,对于该专业领域的研究,他们可以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团队。所能查阅的文献极其有限,大家只能边摸索边实践。为了模拟空战场环境,他们在实验室内堆起沙盘,手绘空域、航线,成千上万次的计算,无数次的推倒重来,流程表、配给图、时间线……实验室四周的墙壁、白板都被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图表覆盖。

科研创新之路无疑是场孤独的苦旅。上百次系统测试,数百次模拟演练,却均因环境构设不理想、系统数据过于陈旧而以失败告终。

“既然咱们的目标瞄准的是世界军事最前沿,那就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谈起十年前的事,左家亮仍然记得团队成员那坚定的眼神和不懈的斗志。

弯路走了不少,但科研人的词典里没有“放弃”二字。他们从跟踪研究入手,打牢基础理论,更新知识架构……时间从不辜负坚韧的探索者,他们先后突破了该系统研发过程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为该作战支持系统的应用提供了全新技术方案。

“科研需深潜,更需韧性和定力。”左家亮常常这样说。从无边大漠到雪域高原,从广袤森林到辽阔海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团队成员都在实验室、部队、训练基地来回奔波。那个时候,大家都在拼了命地“求解”。

数百个日夜的奋斗,让这个团队终于迎来了突破的曙光——不仅该作战支持系统通过了专家评估,还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某研练一等奖1项。

“科研服务备战,等不得更慢不得”

多年前,一场规模空前的虚实结合演练为某训练基地带来了一阵新风。方寸之间、屏幕之上,目标影像、三维建模、敌我态势模拟等要素构成逼真战场。“以前想训的课目没有条件实施,有了这个平台,我们就能实现训练需求的快速响应!”让官兵赞叹连连的,正是该团队基于作战支持系统设计出的某辅助系统。

伴随仿真领域前沿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部队练兵备战新需求的不断产生,该团队也在根据变化对该作战支持系统进行持续升级。

“如果这个系统使用起来能够再便捷一点就好了!”一次下部队调研,飞行员的一句话让该团队的成员们捕捉到系统迭代的关键。很快,一款能让飞行员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实景模拟训练功能软件“新鲜出炉”。

上一个问题刚得到解决,新的问题马上找上门来。

如何让需求的变更对核心代码的影响降到最低?如何避免内核频繁修改所带来的稳定性风险?一个个新问题随着部队装备迭代更新不时出现在他们面前,但他们并未因此感到犯难,反而闻战则喜。左家亮这样解释:装备的快速发展映射着空军战略转型大势,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深感见证并参与其中的荣幸和责任,“部队越有需要,我们越有价值感;装备迭代越快,我们越有紧迫感”。

采访中,笔者能够清晰感受到他们的紧迫意识——实验室中,电脑屏幕上调试代码飞速掠过,键盘敲击声与白板笔的沙沙声此起彼伏;团队成员的语速都很快,每个人都有亟待攻克的难题,墙上挂着静音时钟,可笔者置身其中,分明听到了“嘀嗒嘀嗒”的倒计时。

“科研服务备战,等不得更慢不得。”系统设计者之一、业务骨干李哲告诉笔者,他们将时刻关注部队演训动态、装备迭代进程,力争将作战支持系统打造成永不过时的“决策顾问”。

“不能只‘铸剑’,更要教‘剑法’”

去年7月,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20名学员“列装”作战支持系统扮演红军,300名学员利用传统作战指挥方式作为蓝军进行毕业综合演练。

随着时间推移,蓝军的防线逐渐松动,红军凭借系统的精准分析,有序进行计算和指控,直至拿下胜利。

“这次综合演练给了我全新体验,对数字化智能化战争的认识更进了一步。”本科学员杨亦凡发出这样的感慨。

“我们不能只‘铸剑’,更要教‘剑法’,把学员培养成‘人剑合一’的指挥人才。”左家亮说,让学员优先学习和掌握该系统,就是为了帮助他们在走向战场前先认识战场。

几年前,刚分配至空军某航空兵部队的毕业学员苏秦,看着前辈们还在依靠传统的技术和算法进行作战筹划时,他回想起在学校时学习过的作战支持系统,随即向旅领导提出引入系统的建议。

接到部队批复后,该团队很快组织人员前往展开部署指导。“只要部队有需要,学员有需要,我们就要全力以赴。”左家亮感慨道,教学与科研始终是相辅相成的,带着学员参与科研创新,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科技赋能的种子,让毕业学员带着最前沿的军事理论、科技素养奔赴部队,“就像蒲公英四散纷飞一样,而我们,愿意做那阵助力的风。”

教研相长,教研相辅。近年来,该团队研发的一大批实用管用的科研成果,经过精心设计后进入课堂,有力提升了课程教学质效。而该团队精心打磨出的《航空某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如今,迎着春天的脚步,他们又为新的一年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和规划——持续推动作战支持系统在一线部队演训中广泛应用,真正将其锻造成未来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必杀技”。(文/李润驰、熊思强、张仲阳、韩宇航、邓语涵、窦雍喆)


0
上一篇: 构建人才引进“强磁场”,为战斗力生成“蓄能”——空军工程大学赴全国各地高校展开人才引流工作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