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抢抓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全球战略机遇,在国家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推荐及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财政厅与广安市委市政府的协同推进下,成功获批国际农发基金贷款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示范项目,成为国际组织与中国政府合作推进乡村振兴的标杆工程。项目以川渝特色农业资源为依托,历时6年完成,累计实施100余个子项目,覆盖6个乡镇29个行政村,完成投资5000余万元。深度融合国际先进理念与本土实践,构建起“气候智慧型农业+惠农价值链”发展模式,系统性破解革命老区产业升级难题,助力区域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着手“四大”举措:构建惠农价值链。
科学规划布局,差异化赋能产业升级。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实施“近郊农旅融合+主产区链式延伸”战略。在城郊乡镇打造“农业+采摘+旅游”复合业态;在柠檬主产区建设智慧生产基地,配套分选、烘干设备延长产业链,形成“气候智慧型农业+精深加工”双轮驱动,系统性提升产业竞争力。
精准培育合作社,激活联农带农效能。科学遴选11家合作社,构建“价值链识别+全周期辅导”赋能体系。推行“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报酬”三重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出“小农户+合作社+农超对接”等典型模式,实现“激活一链、辐射百户”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国际经验本土化,创新项目管理机制。引入IFAD“4Ps”(政府-私营部门-农户联合投资)模式,建立“理念指导-规范实施-动态优化”长效工作机制。通过“5+1”技术支持(集中指导、驻点辅导、线上跟踪等)强化合作社能力,配套“三专”财务监管与第三方评估,确保项目全周期闭环管控。
多维宣传推广,激发农民主体动能。构建“全媒体传播+案例化推广”宣传矩阵,以专题片、成果画册等方式充分宣传和展示项目,发布深度报道30余篇。通过开展农民培训、地方工作人员培训、合作社能力建设,分享产业经验及先进技术,累计培训2万余人次(女性占59%)。
实现“三大”成效:多维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升级与示范效应凸显。广安区以国际农发基金项目为支点,创新“基金牵引+地方配套”模式,推进基础设施升级与气候智慧型农业建设,助力2022年创成“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2023年获评“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典型县”。项目带动粮油、柠檬等特色产业全链提质,培育11家合作社,辐射农户超1000户,实现产业现代化与示范效应双突破,为川渝丘区农业升级提供样板支撑。
国际减贫经验获全球认可。面对土地碎片化与小农经营难题,广安区探索“合作社+”模式,形成“初山农谷农超对接”“蜜脆李金融赋能”两大案例,入选第四届、第五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通过“适度规模化+精准赋能”路径,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复制的减贫“中国方案”,彰显国际农发基金与中国实践融合的示范价值。
惠农价值链长效驱动。广安区创新构建“小农户+合作社+农超对接”模式、“超市+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农户+合作社+企业”运营模式,建立“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报酬”三重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价值链研讨会、技术培训等赋能,推动农民深度参与产业链,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增兴”的可持续发展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长效动能。
下一步,广安区将以“机制创新+成果转化”激活可持续动能,推动项目效益从“点上突破”迈向“全域共享”,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