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天门山下,云雾缭绕,山风吹拂着郁郁葱葱的烟田。清晨六点,胡哲戴着草帽,俯身在地头检查移栽进度。他脚下的泥土尚带湿意,不远处,母亲赵玉凤和哥哥胡淼正提水护苗。山村的早晨宁静而辛劳,一家三口的忙碌身影,是这片土地最动人的风景。
他们常说:“靠烟,我们撑起了这个家。”
一场风雨,三口归田
胡哲年纪轻轻,却已是天门山镇出了名的种烟好手。几年前,父亲突发重病离世,原本读书成绩优秀、已考入张家界市一中重点班的胡淼,为了家庭毅然退学,与弟弟胡哲一同回村务农。
“那年我们兄弟俩都没满十八岁,但家里总要有人顶起来。”胡哲回忆时语气平静,却掩不住那段日子的艰难。
眼见积蓄所剩无几,母亲赵玉凤想起十多年前他们家曾靠种烟过上一阵宽裕日子,于是萌生了重拾烟叶产业的念头。那年冬天,烟站在街头张贴的大字报格外醒目,上面写着的“勤劳冬耕,丰收在望”,让赵玉凤驻足良久。随后,烟站技术员主动上门走访,了解到他们家的实际困难后,为他们争取到优先供苗、集中供肥和贷款担保等支持政策。
(烟站宣传大字报)
回村之初,兄弟俩连烟叶长什么模样、怎么分等级都说不清,地怎么整、苗怎么栽、苗期怎么管更是一头雾水。是母亲赵玉凤带着他们,在一锄一锄地翻、一窝一窝地栽中摸索前行。三人重新开垦荒地,起初连烟苗和肥料的启动资金都犯难,是烟站技术员主动帮他们对接,通过农行绿色通道顺利申请了小额贷款,才解了燃眉之急。在技术方面,烟站站长唐浩浩亲自下地教学,手把手教兄弟俩辨识烟株长势、调整栽培措施;站点技术员组织的“金叶夜校”、栽培现场会,也成了他们每天收工后的“必修课”。母亲赵玉凤重新拾起十多年没落下的种烟经验,从种植、分级、烘烤到交售样样亲力亲为。三人肩挑手提,脚踏泥泞,一步步走出生活的泥淖。
一份守望,一站相扶
“他们一家人肯干、能吃苦,我们就不能让他们吃亏。”天门山烟站站长唐浩浩说起胡哲一家,满是认可。
(赵玉凤在分级现场)
烟站不仅将他们列为重点技术指导户,还为他们量身定制全程服务计划。因为赵玉凤技术好、能力强,站里将她作为分级临时工进站工作,在分级车间,赵玉凤的手指仿佛自带刻度:食指划过叶面便知厚度,拇指捻动叶柄即判成熟度。年轻验级员戏称她的眼睛是“活体光谱仪”,总能从青黄交错中辨出黄金般的橘色烟叶;不仅如此,她还对烟叶烘烤调制流程了然于心,经常在烘房边记温度、调湿度,堪称“烤房里的主心骨”。
胡淼则自购货车,为烟站运输烟包至中心厂库。整个收购期间,他每日凌晨四点半便起床装车,风雨无阻。“配合收购进度,车得先到。”胡淼说。他们种出的烟叶,也实打实体现了种植水平与精细管理的成果。验烟员张贞宇笑着说:“你们家种的烟,叶质干净,纯度高,真是天门山的标杆!”在2024年的烟叶交售中,胡淼胡哲以高于行业基准线的品质表现脱颖而出,其交售量虽不足百担,但单价优势使其最终收益达到六位数。母亲赵玉凤交售量不仅达到全站前列水平,其品质溢价尤为突出——在基础收购价方面就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约五分之一,最终实现的收益规模更是以倍数优势领跑全站,成为当之无愧的年度标杆。
金灿灿的烟叶让胡淼胡哲一家收入颇丰,兄弟俩在交售结束第二天就喜提了一辆新车。当车轮碾过家门口新修的柏油路时,后视镜里映着的不只是飘散的尾气,还有两兄弟用几百个个日夜汗水浇灌出的好光景。
一叶报春,一路生香
今年春天,赵玉凤和胡哲共签下100余亩烟田合同,目前已全部移栽下地。兄弟俩说得实在:“我们不怕多种,就怕不认真。”
更可贵的是,他们一家积极响应烟站技术指导,全面服从站点统一安排,率先采用井窖式移栽,移栽十天后即进行小培土处理,严格按照技术员提供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开展作业。赵玉凤还常常邀请技术员到地头“查问题、教方法”,边干边学,毫不懈怠。
(赵玉凤在移栽现场会)
“去年他们赚到了实在的钱,村里人也都看在眼里。”唐浩浩介绍,如今周边烟农纷纷跟进学习,胡哲一家真正做到了技术落地的样板、增收致富的示范。
她望向收购台上两个儿子的背影,眼中写满了欣慰。如今这个家,有活干,有收入,有奔头。他们靠烟生活,也靠烟站成就。“我们种烟不是为了光靠补贴,而是靠实力吃饭。”赵玉凤说得铿锵。
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片地,但一家人的命运,早已因烟而变。如今站在老屋场眺望,胡家田垄的银色覆膜如琴弦般在山间延展,与别家新跟进的烟田连成大地五线谱。赵玉凤常念叨:“这烟苗根扎得深,就像人把苦咽下去,甜才会从叶子里冒出来。”暮色中,晚风拂过三千烟株,他们用双手种下的不仅是一片烟叶,更是一份担当、一份希望,也是一方屋檐下不倒的天空。(张贞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