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产 经 >> 浏览文章

扛稳“米袋子”鼓起“钱袋子”:黄下村振兴逆袭记

2025-07-23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陈河镇黄下村,地处鄂中丘陵与江汉平原过渡带,曾是传统农耕区的典型缩影:水利设施老化、交通闭塞、生产方式落后、夜间照明缺失,陷于“丰产不丰收”的困境。2021年以来,应城市烟草专卖局驻村工作队以“四维攻坚”破题,创新实施“134”战略体系,通过清淤活水、道路升级、农机赋能、亮化保障四大工程,推动香糯产业从“小而散”向“精而强”跨越,带动脱贫户人均年增收1.8万元,书写了丘陵地区乡村振兴鲜活样本。

困境与突围,小香糯撬动大振兴

“一粒糯米千金来”,无论是滋补养生的黄酒、绵柔醇厚的白酒,还是软糯香甜的粽子、口颊生香的汤圆,亦或是香脆可口的锅巴、芳香浓郁的米酿,糯米都是重要的原料。黄下糯米凭借质地匀、色泽亮、糯性强、口感好的特点,赢得市场青睐。

黄下村是应城市农业核心区,辖14个村民小组、586 户2240 人,耕地4603亩,其中糯稻种植700亩,占全镇7.5%,属传统农耕区域,生产效能低下,产业基础薄弱。长期受制于四大发展桎梏,塘堰淤塞,灌溉保障率不足40%,“十天无雨田龟裂”;3.5米宽土路“晴通雨阻”,运输损耗高达15%;

机械化率仅22%,亩均人工成本400元;照明缺失,秋收时节事故频发。

面对困局,工作队立足香糯种植优势,实施“134”乡村振兴战略体系。锚定“打造鄂中香糯第一村”目标,以龙头联动培育“黄下香糯”地理标志品牌;推进三大转型(传统种植转现代农业、分散经营转规模经营、单一生产转三产融合);实施四大基础工程(清淤活水、道路升级、农机赋能、亮化保障)。以“基建筑基—科技提效—龙头增值”为路径,把小小糯米逐步做成大产业,一场乡村振兴变革就此展开。

清淤活水攻坚,“望天田”变“智能灌”

为破解水利设施滞后难题,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资金35万元,协助黄下村对12口塘堰实施机械清淤,平均挖深2.5米,新增蓄水量1.2万立方米;同步完成1800米主干渠硬化改造,并铺设HDPE雨污分流管道,坡度精准校准至0.3%,有效解决倒灌积水问题。引入物联网智能灌溉系统,在关键节点安装水位传感器和自动气象站,配套手机APP远程控闸功能,响应时间缩短至10分钟,实现“指尖管水”。推广“浅湿间歇灌溉”模式,配合墒情监测仪科学调控用水,节水率达40%;建设200亩滴灌示范区,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降低施肥成本30%。

2024年,在持续干旱60天情况下,灌溉保障率仍达100%,复种面积增加15%,年节水8000立方米,亩均灌溉成本由85元降至35元,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

(清淤现场)

道路升级攻坚,“难行路”变“畅安舒”

整合财政及行业帮扶资金27万元,村“两委”牵头组织施工,将原3.5米宽土路拓宽至5米,铺设20厘米厚C30混凝土路面,承载力提升至30吨以上。同步新建2.1公里砂石化机耕道,覆盖99%农田区域。加装广角镜8处、防撞墩5个,开展路肩培土加固和排水沟清淤整治,提升通行安全水平。

项目建成后,糯稻运输时间由3小时压缩至50分钟,秋收期间农产品霉变率为零,农机进出效率提升3倍,运输成本下降45%,为农业规模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农机赋能攻坚,“人力种”变“铁牛耕”

争取帮扶资金15万元,购置2台大功率旋耕机,深耕深度达25厘米,碎土率超90%。推动建立“农机共享服务站”,提供深耕、播种、收割全流程服务,每亩收费仅80元,较市场价优惠近半。联合市农机局开展技能培训,为村里培养2名持证农机手,人均日作业面积可达8亩。引入3台植保无人机,实现统防统治,病虫害防治效率提升5倍。

随着农机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糯稻亩均人工成本由400元降至120元,农机服务覆盖面积突破5000亩,2024年秋收期间节省劳动力成本超30万元,农业机械化率由22%跃升至92%,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

(工作中的旋耕机)

亮化保障攻坚,“一抹黑”变“夜长明”

着眼夜间作业安全保障,整合资金10万元,在主干道沿线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覆盖长度5公里,在事故多发路段加装爆闪警示灯,安全隐患实现动态清零。

项目实施后,全村夜间交通事故率为零,秋收期间日均作业时间延长3小时,效率提升25%。群众自发形成农副产品夜市,月交易额增长3万余元,既提升了安全水平,也带动了夜间经济发展。

产业跃升,小糯稻的“三级跳”

联企强链,原字号变金招牌。“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做强产业链,是每一个产业发展的通用打法,也是必由之路。联合省级龙头企业中磐粮油,共建香糯种植基地,亩产从800斤升至1100斤,年增产 16.8万公斤。实行优质优价政策,基准价上浮8%,出米率高于75%再加价5%。引入“五统一”标准化管理,产品合格率达98%。“品牌一响,黄金万两。”打造“黄下富硒香糯”品牌,共销售1万多斤开发高端礼盒产品,终端售价12.8元/斤,溢价83%。与五芳斋、三全食品等企业合作,引入黄酒、米酿、麻糖、米糕等深加工企业,糯米附加值提升200%。

(香糯基地丰收场景,图片由摄影爱好者李鸿飞提供)

农旅融合,田间稻变文化宴。举办糯稻文化节,吸引游客2300人次;创新“进士米”认养项目,盘活闲置农田120亩。融合“耕读传家”文化,开展亲子研学活动,丰富农旅融合内涵。让孩子在田埂间读懂“锄禾日当午”,在书院里感受“书香传家久”,比课本教育更生动!

联农带农,温饱线变致富路。签订2000吨/年保底收购协议,脱贫户月均增收1500元;村集体品牌授权增收15万元,农家乐营业额增长35%。全年带动23名脱贫户就业,实现产业提质、农民增收、乡村增色,多方共赢。

四轮驱动,黄下村逆袭“密码”

党建引领聚合力,抓班子强动力,启“志”共奔致富路。带领村“两委”到外地学习先进农业产业经验,转换传统观念,联农带农,通过土地流转、机械耕作、共建共享、务工就业等方式,激发内生动力。

科技赋能添活力,数“智”赋能生产力。通过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等数字化手段,让传统农业“轻装上阵”。

产业联动增效益,打造“公司 + 基地 + 农户”模式拉长产业链,解决“卖粮难”“不赚钱”等问题,让村民在每一个环节都能增加收入,体会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生态宜居促可持续,基础设施升级与生态保护并重,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赢。围绕“衣食住行”“水电光厕”重点,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宜居环境。

价格稳、人心齐、干劲足、前景广。黄下村的农户们在糯米产业强劲发展带动下,走向更广阔的致富新“稻”路,在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远。从“四维攻坚”破瓶颈,到“糯稻经济”兴乡村,黄下村的蜕变印证了“产业旺则乡村兴”的深刻道理,应城市烟草专卖局驻村工作队以实干书写了丘陵地区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下一步,驻村工作队将积极协调争取行业和社会资源,依托智慧农业平台,探索糯稻碳汇研究与生态补偿试点,联动周边村庄打造“香糯产业带”,通过品牌共建、产销对接、资源整合,助推丘陵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骆玉琴)


0
上一篇: 张业建:增收致富“带头人” 乡村振兴“领头雁”
下一篇:怀化麻阳:筑牢终端阵地 服务零距离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