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顺州镇海拔2200米的群山深处,阳保村的千亩蔓谷田随秋风翻涌着紫色波浪,标准化烤房群里飘出烤烟的醇厚香气,硬化村道上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这个曾因交通闭塞、产业薄弱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村的山区村落,正以产业兴、生态美的崭新面貌,诉说着党支部书记陈学清扎根基层、领航发展的奋斗故事。
破局:让“金种子”在深山扎根
2012年,面对传统农作物收益有限的现状阳保村人均耕地不足1.5亩、传统玉米种植亩均收益仅800元的困境,时任村主任的陈学清做出大胆决定:引进蔓谷种植。 “这东西能当饭吃?”村民们的质疑声此起彼伏。为打消疑虑,他自掏腰包流转20亩土地试种,邀请县农科所专家驻田指导,从整地施肥到无人机植保全程记录生长数据。
“蔓谷亩产700至800公斤,按公司保底收购价4.2元/公斤,亩收入3150元左右,比种玉米多赚2300元!”实行无人机田间管理,机械化收割,省工又省事,比种玉米效益好多啦!”在村民大会上,他用对比表格和实测样品说话。当年,15户农户跟着试种200亩,秋收时亩产达780公斤,首年销售额突破60万元。尝到甜头的农户主动扩种,如今顺州镇高原蔓谷种植面积达3800余亩,成为全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基地。
为延伸产业链,陈学清牵头成立永胜县香蔓稻专业合作社,建成深加工车间,开发出有机香米、蔓谷茶等6类产品。2023年,合作社与昆明“云品出滇”平台签订500吨销售协议,蔓谷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200万元,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
顺州稻田。摄/程芳
深耕:把“技术田”变成“富民田”
清晨六点,阳保村烤烟育苗基地里,陈学清蹲在漂浮育苗池边,用镊子夹起一株烟苗:“叶片数达到7-8片、茎高5-6厘米时才能移栽,多一天少一天都影响长势。”作为一位有着10年烤烟种植经验的老烟农兼辖区烟辅员,他把育苗经验总结成“五看五定”工作法——看气温定揭膜时间、看苗色定施肥量、看墒情定浇水量,这套土办法让烟苗成活率从85%提升至98%。
针对部分农户“重栽轻管”的习惯,他创新开设“田间夜校”,每周两次打着手电筒到地头示范教学。烟农李正华记得:“去年我的烟田出现花叶病,陈书记凌晨三点带着农药赶过来,蹲在地里守了整整一夜。”在他的带动下,阳保村烤烟种植面积从2019年的80亩扩大到640亩,2024年收购均价达32元/公斤,烟农总收入260万元,户均增收4.1万元。
为破解单一产业风险,他引导农户在烟田间隙套种小米辣、贡菜等短季作物,利用烤烟大棚闲置期培育羊肚菌菌种,形成”烟前种豆、烟后种菜、棚内育菌”的立体种植模式,每亩综合收益提升至8000元以上。
陈学清在指导育苗业主做好烟苗管护。摄程芳
蝶变:让“穷山沟”焕新颜值气质
“以前去镇上卖菜,来回要走3小时山路,遇上下雨浑身是泥。”村民王秀兰指着门前的水泥路感慨。2020年,陈学清多方奔走争取项目,累计整合资金2080万元,实施“道路硬化、亮化提升、水系整治”三大工程:新建18.2公里环村水泥路,安装52盏太阳能路灯,建成3处垃圾中转站,全村210户实现自来水入户。
为巩固整治成果,他推行“党员责任区+农户积分制”:每位党员包联10户农户,每月开展环境评比,积分可兑换日用品。如今的阳保村,房前屋后种满格桑花,文化广场上村民跳起民族广场舞,2024年获评“丽江市美丽村庄”。更让村民欣喜的是,硬化路打通了农产品外销通道,仅今年桑葚采摘季,就有3000多名游客自驾进村,带动农家乐增收超20万元。
阳保村委会硬化后的水泥路面。摄/程芳
回响:用“辛苦指数”换“幸福指数”
在阳保村党群服务中心,一面“群众贴心人”的锦旗格外醒目。2023年,陈学清在全县村支书“擂台比武”中,以“蔓谷+烤烟”产业融合案例夺得一等奖;2024年,被云南省政府授予“全省农业农村工作先进个人”称号。面对荣誉,他总说:“这些都是大伙干出来的,我只是个牵头人。”
数据印证着村庄的蜕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8600元增长至2024年的1.8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50万元。如今,陈学清正谋划着新蓝图:引进蔓谷酒加工生产线,建设“农业观光+民俗体验”乡村旅游项目,让阳保村从“产业强”迈向“全域美”。
暮色四合,陈学清沿着硬化路巡查烟田,远处的烤房里透出暖黄的灯光。这个在深山里扎根20年的基层书记,用脚步丈量着乡村振兴的每一寸土地,让曾经的“穷山村”成为山区发展的“样板间”,在云岭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答卷。(文/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