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资讯 >> 浏览文章

戚墅堰老工房与凝固的时光

2024-11-08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在那片被岁月轻柔抚摸过的老工房区里,时间仿佛被赋予了实体,以一种温柔而坚韧的姿态,凝固成一幅幅泛黄却又不失温润的画卷。这里,是城市喧嚣之外的一片静谧之地,每一砖一瓦,每一条曲折的小巷,都镌刻着过往的痕迹,讲述着关于岁月、关于生活、关于人情的故事。

1936年,上海吴淞机厂(戚机厂前身)迁至戚墅堰,从此便有了戚机厂。

时光荏苒,曾经的繁华渐渐褪去。为推动老城焕新,近年来,戚墅堰街道不断创新,组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康养服务探索、文商旅融合发展,让“老破小”逆袭为“理想居”。

跨越近百年,眷恋在老城厢的旧日时光,变幻成一段段光阴的故事。

一条铁路,几条老街

一个海派范热烈的年代

上世纪70年代初,戚机厂的员工人数破万,加上几万名家属,慢慢衍生出了一个“小社会”。这里修建了一系列的住宅楼,还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体育馆、电影院、火车站等设施,形成了店家林立、市井温馨的戚墅堰工房区。

第一代工人参与了浩大的迁厂工程,需要常乘坐火车穿梭在上海和常州两地。“工房区分为南、北两区,一条铁路线纵穿其中,居民们往往选择横穿铁路。”在老人的记忆中,每当火车驶来,铁路扳道工就会提前落下两侧的道闸栏杆,再吹起口哨、打起铃声,提醒居民禁止通行。“尤其是工人上下班时,大家会伴随着信号声蜂拥着穿过铁路。”工人子女“铁三代”们,从小在铁路边玩耍,有时候还能抱个“野生”大南瓜回家。

1974年,小立交地道应运而生,作为人行通道贯穿工房南北区,工人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当时,去逛街就走到工房南区,一过地道,银行、邮局、粮油店等一应俱全,路两边都是店面和摊位,热热闹闹,叫卖声此起彼伏。

去年,小立交地道“摇身一变”,成为了装满区域发展历史的“火车车厢”:暖黄的灯光下,形似火车车厢的地道里,一张张老照片讲述着戚墅堰的发展史:铁路工人武装起义纪念碑、戚机厂旧址、开往春天的列车……见证着一代又一代铁路人的成长、成才。

石子路到水泥路再到柏油路,不宽的路,是这片区域的灵魂脉络,不急不缓地铺展着,如同一位老者缓缓展开的记忆长卷。路边疏疏朗朗列着梧桐树,两旁是错落有致的老工房,梧桐叶绿了又黄,它们以一种近乎顽固的生命力,见证着岁月的更迭。每当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穿透稀疏的云层,洒在这些老树老建筑上,整个街区便笼罩在一种温暖而怀旧的氛围中,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去感受那份久违的宁静与安详。

老工房区多处更新

缕缕乡愁贯穿始终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千年以前,文人陶渊明曾留下一则《桃花源记》。跨越千年,生活在工房区的老居民,找到了心中的“桃花源”。

上世纪60年代,工房南区都是一排排10户连着的低矮平房,或者是木结构二层楼的、几户合用自来水的白房子。这些房屋都是民国或者是日伪时期建造,式样陈旧落后。有的屋子是毛竹篱笆墙,室内逼仄,还透风漏雨。串联工房区的是几条泥泞的土路,排水也不畅通。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工房区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上世纪80年代初,拆除了上千间平房后率先在东九区造起了每户近50平方米的五层住宅楼;1997年,很多家庭开始拥有了冰箱、电视机、洗衣机;2000年后,工房区新添了健身设施,改造官网后减少了环境污染。

夏天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打开门通风。那时邻居们像一家人一样,特别在夏天,两张长凳并起来,上面搁块门板,一起纳凉、谈天说地。门口有块空地,大家种菜、摘橘子。如今走在工房区,一幢幢焕然一新的住宅楼配上蓝天白云,成为童话世界;郁郁葱葱的树荫下,银行、超市、菜场、社区居民活动室、小区健身设施应有尽有;路北小高层花溪兰庭与路南的科技人员公寓楼彼此相望。

建新修旧

老城厢留住时光

 

在没有天花板的花溪公园,摩登阿姨章东华和伙伴们唱起了京剧;绘画达人桑九伟把公园当素材库,创作了许多手绘作品;出门十几分钟,走上几百米,就有一座精致小巧的口袋公园……在老工房区,戚墅堰人过上了花样生活。

家住工房三区的顾盘芬不仅免费教社区居民学音乐,还带动居民参与公益演出活动。“社区是咱们家。我们好像比上班时更忙了,在歌唱班跟老师学,还组织邻居一起唱,特别有意思。”顾盘芬笑着说,以前晾衣服在竹竿上,在铁道上捡煤生炉子,从没想过退休后过得这么精彩,打门球、唱歌、打牌、下棋、上健康知识讲座,在社区食堂吃饭还有补贴。

如今,在老工房区度过童年的“铁三代”、“铁四代”们也已经长大成人、参加工作。他们有的成为了铁路事业的传承人,有的回到自己的母校教书,有的进入社区服务工房人。漫步在幼时上学的梧桐路,老人们或悠闲地坐在门前的竹椅上,手捧一本泛黄的书籍,享受午后的阳光;或三五成群,在街心公园,聊着年轻时的故事。老人们的生活节奏很慢,但对待生活的态度却异常认真。在这里,时间仿佛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它不仅仅代表着流逝,更代表着积累与传承。

光阴长如此,半晌人未起。柳絮掩窗台,风来信手开。(常戚轩)

0
上一篇: “大老实”老鲁和他的芦笙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