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走鬼子,我绝不回家!”
83年前,15岁的刘成学面对赶上新四军部队,苦苦哀求他回家的父母,毅然决然地说道。
弹指一挥间,那个在烽火硝烟中冲锋陷阵的青春少年,如今已是白发苍苍、步履蹒跚。每每翻看旧照、擦拭勋章时,98岁的抗战老战士、老党员,驰宏锌锗离休干部刘成学依旧目光坚毅,泪花闪烁。
刘成学个人照片
刘成学,1927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尚庄北淌村。1942年参加革命,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他转业至云南会泽铅锌矿,“脱换军装转工厂,军工生产战炉旁”。
“把身心交给党安排。”这是刘成学日记里常常出现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坚定践行的誓言。
中国铜业党委常委,驰宏锌锗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美彦与抗战老战士、公司离休干部刘成学同志合影。摄/何丹
身负家国恨 少年踏戎行
“那年我15岁,正在地里薅草。日本帝国主义实行‘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我背着父母去参军。我是独子,后来父母找到部队要我回来,我坚决不回,咬紧牙关对他们说:‘不打走鬼子,我绝不回家!’”在2015年驰宏锌锗道德讲堂抗战老兵讲故事环节,时年88岁高龄的刘成学回忆起那段往事,字字铿锵。
刘成学个人照片
那段目睹日寇在家乡烧杀抢掠的惨痛记忆,如同烙印般深深刻在少年刘成学的心中。国仇家恨交织,燃起他胸中不屈的血性——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抗争,上战场与敌人殊死一搏!
1942年6月,15岁的刘成学在当地地下党组织的介绍下,成为新四军三师七旅二十一团九连二班的一名战士,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在家乡盐城攻打阜宁时,刘成学的腿部被敌军机枪打穿,却始终咬牙坚持作战。“我在城里挖墙,在挖到快通的时候,敌人机枪打过来,把我的腿炸伤了一只,一直到东北几年都没有好。”至今,刘成学的左腿仍留有子弹残片。
烽火淬初心 铁血铸勋章
“攻打四平的时候,那个艰苦、那个滋味,太难受了!”刘成学眼含泪光。“敌我双方里三层外三层打了一个多月的仗,血流遍野,尸体满地,我们团三千多人,最后只剩几百人。”
刘成学和战友们合影
1946年,刘成学是副营长的通信员,在参加四平保卫战时,部队行进途中,敌人在猫耳山右边的山头用机枪扫射,打得地面到处冒火,刘成学亲眼目睹副营长中弹牺牲。他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一路爬到村里才捡回条命。
1947年,刘成学跟随部队淌松花江作战。三月东北,江面冰封,战士们涉冰过江后必须不停奔跑,否则裤腿瞬间结冰。“大雪纷飞刺骨寒,战士们在零下三十六七度至零下四十度的环境下消灭敌人,没有水喝只得以雪解渴,吃不上饭便以米充饥。”刘成学在日记中写道。
刘成学和战友们合影
1950年3月,刘成学参加海南战役。八十余条小木船渡海作战,与敌军兵舰激战三天三夜,鲜血染红海面……枪林弹雨间,战士们前赴后继,从未退缩。刘成学所在加强团自海口以东三十华里登陆,苦战半个多月,直至后续部队抵达,最终解放海南。
刘成学个人照片
从战士、通信员、警卫员到排长、连长,刘成学历经四平保卫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海南战役等大小战斗数十次。因作战英勇,他三次立功、记大功一次,获“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奖章”等七枚勋章。1948年,21岁的刘成学光荣入党,誓言“把身心交给党安排”。
转业不转志 矿山谱新篇
1960年,刘成学转业至会泽铅锌矿。
脱下军装,军人和党员的本色不改。在矿山工作期间,他以身作则,不为名、不争利,带头苦干。矿山工作十分艰苦,尤其是清理老矿硐时,“背着巴箩爬,像‘蚂蟥伸腰’一样的,每班上下几十次。”他到迎头铲矿渣、推矿车,从不叫苦喊累。刘成学不计较个人得失,“见困难就上,有好处就让”,与工友们打成一片,威望颇高。
刘成学个人照片
1971年,刘成学调到会泽铅锌矿武装部工作,1976年经矿党委任命,任武装部第一副部长,后任党群支部副书记,1984年5月任离休支部副书记兼工会主席,1987年11月,正式离休。
即便在离休前夕,他依然每天工作十余小时,自称“人民的勤务员”,坚持在老干活动室站好最后一班岗。为了确保票证能及时送到同志们家里,即便阑尾炎发作,仍咬牙坚持。“我要管好我的‘家’,这是我的职责。思想不能离休,我要做一名合格的党员。”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晚年,回顾自1942年参加革命以来,经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如今国强民富的盛世,刘成学赋诗感怀:
国难出征战日降,辽沈平津全解放。
淮海祝捷长江渡,海南战役红旗扬。
脱换军装转工厂,军工生产战炉旁。
转战一生为强国,富民乐业全靠党。
七旬诞辰叙家常,子孙满堂心欢畅。
南征北战江山固,福寿双全乐无疆。
如今,刘成学依然保持着规律的作息,生活朴素,却十分知足。他写下一份生平简历,希望子孙能够了解并铭记于心,将革命的好传统一代代传下去,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刻苦学习不忘本,紧跟时代见精神,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刘成学殷殷嘱咐道。(文/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 何丹)
【后记】
历史的厚重,是英雄用鲜血染成的;道路的光明,是无数普通人以生命照亮的。
80多年前,他们为家国而战,毅然走向炮火纷飞的远方;80多年后,他们虽已满头白发,眼神却依旧清澈坚定,静静守望着这片曾经守护的土地——山河无恙,烟火寻常,正是他们最深切的期盼。
8月20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我有幸跟随中国铜业党委常委,驰宏锌锗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美彦一同来到98岁高龄的抗战老战士、公司离休干部刘成学家中,当杨书记俯下身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郑重地戴在刘爷爷的脖子上时,我心头一热。
眼前这位耄耋老人,腰板笔直,目光炯炯,依然保持着军人的风姿,尽管他的耳朵已经听不太清,但是说起话来中气十足,让人心生敬佩和感动。
翻开那一页页泛黄的信纸,观看那珍贵的视频影像,抚摸那一枚枚锃亮如新的纪念章,我深切感受到,这位抗战老战士的家国情怀、赤子之心,突然懂得,伟大抗战精神从来都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刻在抗战老战士身上的伤痕里,融在他们一生的坚守里,也流淌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血脉记忆里。
第二次来到刘爷爷家,正逢他午休起来。他一如往常洗了把脸,拄着拐杖走到沙发自己的专属坐垫上坐下,和一旁的曾外孙亲昵地玩起手心贴手背的游戏,还不时摸摸他的小脑袋。在我和家人聊起曾外公的故事时,这位11岁的小男孩静静地听着。他告诉我,曾外公是他最敬佩的人,他梦想也能成为像曾外公那样的大英雄。
望着这一老一少,时光仿佛倒流,我们依稀看到那个15岁毅然参军的盐城少年。这位历经烽火洗礼的老兵,用一生践行着“把身心交给党安排”的誓言。伟大抗战精神,在这位世纪老人身上熠熠生辉;初心不改的本色,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