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丽江市古城区祥和街道玉叶小区,有一家不起眼的副食店。它背靠居民区,离丽江市实验学校南校区只有几步路,就像古城青石板路边墙角的三角梅,不张扬,却用盎然生机给人踏实感。这是46岁的邓灿英经营了十余年的邓氏副食店,里面装着街坊的柴米油盐,也藏着学生和家长的应急需求。
邓灿英毗邻邓氏中医院的温暖小店。摄/杨翠青
邓氏副食店旁边,是邓灿英弟弟开的邓氏中医医院。这份“姐弟邻铺”的缘分,让邓灿英的经营多了份贴心。每天早上开店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医用棉签、一次性手套、护膝等骨科患者常用的东西,整齐地摆在进门最显眼的货架上。“来弟弟诊所的多是腿脚不方便的老人,这些东西不值钱,却能解他们的急。”上个月,一位从大具乡来的老人看完病,发现没带护膝,看着山区老人的不易,邓灿英从货架上拿了一双,按进价卖给老人,还蹲下身帮老人调好松紧,老人握着她的手一个劲道谢。
对街坊邻里来说,这家店更是个“便民驿站”,是心里稳稳的依靠。收银台旁边有个“临时寄存角”,挂着醒目的牌子。街坊出差,把快递寄到店里;放学的孩子,把书包暂时放在这儿,邓灿英都会记在那本泛黄的小本子上,十多年来从没出过差错。玉叶小区的居民梁为民说:“邓姐的店,就像自家的补给站,心里踏实。”
如今,这家充满老顾客熟悉烟火气的老店,早已装上了数字化的“新内核”。作为当地烟草公司的现代终端零售客户,邓灿英早就不用手写记账了。过去,账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偶尔算错的金额,查销量要翻遍几页纸的麻烦,都成了过去。现在每天开门营业后,她会熟练地打开“云香印象”数智零售系统,拿起扫码枪对准商品条码轻轻一扫,全品类的销售数据就实时、精准地录入了系统。
这份便捷不只是店主的“省力法宝”,常来的消费者也尝到了甜头。以前结账,邓灿英得对着商品挨个报价、手动算钱,遇上晚高峰还得排队等;现在扫码就出金额,移动支付一键完成。每一笔营收、每一款商品的库存余量,甚至近期的热销品类,在系统里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不仅省了力,让店铺经营更“有数”,也让这份烟火气里多了份安心、顺心。
从街角那丛不事张扬却藏着暖意的“三角梅”,到社区离不开的“便民站”,再到数字化经营的“小能手”,邓灿英用十余年的用心,让邓氏副食店续写着普通人的温暖与坚守。(文/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杨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