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李锋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这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重大部署,有利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构建科技驱动和需求牵引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为需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本质上看,科技创新为产业创新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改变产业工艺流程、技术水平、组织方式、管理模式,是推动产业创新的核心力量。同时,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产业结构性变革、产业发展技术瓶颈、产业潜在市场需求,不断催生新的科技创新需求,引导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与重点。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创新的根本动力。人类发展史的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都会带来产业的根本性变革,尤其是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科学技术,不断驱动着产业向高端迈进,同时加速崛起一批以新技术产业化应用为标志的新业态、新模式。“从0到1”的原始创新相较于“从1到10”的科技成果转化、“从10到100”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更具根本性、先导性和战略性,能够从多个维度提升产业能级,改变传统科技创新路径,形成更高效的劳动工具,产生更加高效、多样化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快速提升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催生一批以新技术产业化应用为标志的新产业。
需求牵引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大动力。我国市场需求巨大、应用场景丰富,技术升级换代和发明能够获得足够的市场反馈和支撑,科技创新效率会更高。近年来,我国立足能源、交通、航天等领域对重大装备的需求,在石化装备、冶金装备、锻压装备、工程装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攻克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填补多项应用空白,让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发挥了更大作用。
构建产业创新支持科技创新的反哺机制
产业创新集聚的资金和人才可以反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从国外经验来看,大企业是推动基础研究的重要力量。1919年-1980年是美国大企业进行基础研究的黄金时期,当时美国大企业成立了1100 多个企业内部实验室;大量科学家在大企业工作,将基础研究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近10年,韩国企业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国基础研究经费总支出的比例一直稳定在55%—60%之间,日本企业在40%—45%之间,美国和英国企业超过30%。
我国企业投入创新研发的规模不大,反哺科技创新的力度有待加强。在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24年全球工业研发投入排行榜前50名的企业中,我国仅6家。2022年,我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之比为1.39%,远低于发达国家2.5%—4%的水平。我国企业自己组织科研队伍的比例不高,拥有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为四分之一左右。未来,要加大对企业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使用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资源。要支持企业牵头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形成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行业应用基础研究基地,开展基于行业数据积累的应用基础研究,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
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主要组织模式。科技创新要面向经济主战场,注重问题导向、解决现实问题,破解产业链的重大技术难题。产业发展要突出科技引领作用,特别是注重发掘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等高质量科技供给的产业场景应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能够有效解决好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老问题,有利于实现科学导向与产业导向的有机结合。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要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优势,与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共建创新联合体,开展有市场前景的前沿交叉融合研究和技术科学研究。要支持科技领军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支持其使用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资源,支持其带动产业链专精特新企业、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共同提升产业竞争力。
构建资金链和人才链协调促进的保障机制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基础,也是科技创新范式变革的内在要求。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科技创新范式正发生深刻变革,从线性范式、体系范式转向系统范式,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成果产业化等科技创新的各环节。因此,产业链为创新链提供载体、资金链和人才链为创新链提供支撑的作用更加凸显。
加强资金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创新。当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社会融资模式与创新链的融资需求匹配度不高,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方式在支持科技创新中起到的作用明显不足,对科创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未来,要畅通社保基金、养老基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进入创投市场的体制机制,鼓励其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发挥长期耐心资本作用。
强化人才链对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效支撑。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对人才的需求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高端人才缺口较大。同时,优秀的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除极少数优秀的民营企业和大型国企,多数企业难以吸引优秀人才。要统筹科教资源,打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堵点,推动科学资源与教育资源、研究资源与教学资源的高效协同,实现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
编辑: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