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经济智库 >> 浏览文章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促创新提效

2025-05-26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加入收藏

实现科技人才队伍创新增效

■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人才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石磊

 
学生们在体验无人机飞行乐趣 作者:秦廷富 / 来源:中经视觉

得益于综合国力的增长,我国拥有较为充沛的科技人力资源储备。从规模而言,理工农医等相关学科培养的本科及以上人才在全球具有较大的领先优势。当前,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应在保持规模优势的同时,逐步实现“结构优化”的目标,即实现科技人才队伍的创新增效。

 

科技人才创新增效意义重大

 

一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我国新质生产力迅猛发展,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点。科技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者和应用者,以创新价值、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彰显了不断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对科技人才创新增效的要求。科技人才通过持续不断的研发与创新实践,开发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并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实现以创新驱动、技术引领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的需要。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我国与美欧等国家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网络空间与安全科技、未来信息通信等诸多领域展开了激烈角逐。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特别是关键核心领域的人才争夺早已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且愈演愈烈。各国通过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提供稳定支持,在全球范围内定向吸引高水平科技人才。大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重大基础设施、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高能级科技平台加速涌现,对高水平智力要素和创新资源需求尤为紧迫。科技人才的创新提效,还表现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一大批素质突出、能力互补、协同有序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不断突破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践中的短板问题,从而带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

三是人才自我价值与国家使命实现相结合的需要。我国历来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加强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完善科技奖励评价体系、提升薪酬待遇、加大科研支持力度、提供高能级科创平台等手段,不断从物质与精神上对科技人才进行激励,也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性成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指引下,科技人才的自我价值实现与国家使命紧密结合,主要体现在“从0到1”的原始突破、科学技术工程等方面的“无人区”探索。不同于模仿跟随路径,科技人才的创新增效能更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科技人才创新增效着眼点

 

首先,要能够有效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人才短缺问题。随着世界主要强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半导体等领域的博弈,相关产业迅猛发展,技术迭代加快,加剧了全球人才竞争。2024年9月,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发布的《2024年美国半导体行业现状》报告显示,美国面临着技术人员、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严重短缺,预计到2030年,半导体行业将短缺67000名员工,而整个美国经济将短缺140万名此类员工。我国多个研究和招聘机构发布的重点领域人才需求报告显示,我国新质产业用工需求旺盛,但岗位仍供不应求。由此可见,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迅猛发展,提供足量的科技人才供给是主要科技强国都要面临的课题,也是科技人才创新增效——人才队伍结构性提升的重要考察维度。

其次,要以造就交叉复合型科技人才作为培养方向。近年来,以“诺贝尔科学奖”为标志的重大科学发现预示着越来越多原创性成果的产生更加依赖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跨学科的研究模式已经成为解决复杂科学问题、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途径,实现原始创新亟需“学科交叉融合型”人才。各主要强国科技相关部门对基础研究谋划布局,一大批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等承担了大量战略性基础研究任务,“战略性基础研究型”人才要实现增量。新兴领域科学、技术和工程联系日益密切,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时间大幅缩短,国际科技竞争不仅局限在基础研究阶段,更体现在市场化与产业化方向的角力,“产学研融通的管理型”人才是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关键。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科技与我国工业产业体系相结合,催生出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体系完善升级亟需“传统产业增值赋能型”人才。随着主要科技强国对探索人类未知领域、挑战人类发展与生存极限的大科学工程的密集部署,工程问题的复杂性显著增加,需要多学科科学家、科研人员及工程师、技能人员组成的“科学技术工程协同型”人才。

最后,要以人才创新能力与素质大幅提升作为关键点。拥有创新创造能力是科技人才面向未来解决未知难题的核心素质。面对未来不确定性问题,创新创造能力对人类科学技术知识的积累转移转化能力更加凸显。创新能力涉及将知识与想象力、好奇心结合,通过跨学科合作和实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价值。在AI时代,科技人才掌握的知识已不再是稀缺资源,而创新能力决定了个人和组织能否适应变化、持续发展。具备创新创造能力的科技人才更容易应对科技产业变革和挑战,保持竞争优势。科技人才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乐于从不同学科与领域的交叉融合中进行思考、交流与实践,获得新的思维方式和观点,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

拥有协同合作精神是科技人才必备的“软技能”。现代科技发展日益复杂,需要不同学科、领域和部门的科研力量协同创新,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界融合和团队合作。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不仅有助于提升科技创新效率,还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可见,科技人才的创新提效也有赖于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跨学科理解能力,以适应科技发展的新需求。

编辑:马明

0
上一篇: 提升我国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