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天下之大本也。”农业作为国家发展的根基,关乎国计民生,而种业,作为农业的“芯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在当前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安徽种业以稻种出口全国第一的成绩,为我国种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参考范式。
从经济数据角度分析,2024年安徽稻种出口表现突出,出口量达5.2万吨,出口额突破8000万美元,在全国稻种出口市场占比35%,稳居首位。荃银高科等企业的优质稻种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荃优822”为例,在东南亚部分国家种植后,平均亩产较当地原有品种提高120公斤,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安徽稻种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反映出其对当地粮食产量提升的实际贡献,背后是安徽种业长期在研发、生产等环节投入的成果。
科研创新是推动安徽种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符合农业现代化对科技赋能的迫切需求。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种业科研投入,安徽在这方面成效显著。其种业研发投入占比从2018年的3.5%提升至2024年的6.8%,建成5个国家级、20多个省级种业研发平台。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每年承担50余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在水稻遗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众多突破,累计选育80余个自主知识产权水稻新品种。这些成果丰富了种业资源,为种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提升,凸显了掌握种业核心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政策扶持在安徽种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保障作用。政府通过项目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全方位助力种业发展。在土地流转方面,优先保障种业企业,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激发市场活力,这与一号文件中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的精神相符,体现了政府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为种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促进了安徽种业的协同进步。以合肥、芜湖、安庆等为核心的种业发展区域,聚集80多家种业上下游企业。以合肥种业小镇为典型,企业、科研机构、农资供应商紧密合作,构建从科研育种、种子生产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有效探索。
展望未来农业现代化发展,种业仍有广阔的提升空间。在智慧农业领域,应进一步深化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精准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在绿色发展方面,持续推广绿色种业技术,培育更多绿色优质品种,加大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目前全国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5%,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多年负增长,既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人才队伍建设同样关键,需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和引进种业高端人才,为种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将农业“芯片”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安徽种业以创新为引领,在政策扶持与产业协同下取得的成绩,为全国种业发展提供了借鉴。未来,我国种业应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加强政策支持与产业协作,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
(文/安徽省商务厅 穆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