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合肥白领点开手机,一份岸香咖啡的早餐准时送达;同一时刻,深圳工程师走进研发实验室,开始调试为制造企业定制的工业软件;黄山脚下的黟县民宿里,上海游客推开木窗,呼吸着徽州山水的气息;马鞍山经开区里,物流车辆正将刚下线的精密设备运往港口…这些看似无关的场景,共同拼贴出中国服务经济的完整图谱——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时,也为实体经济注入澎湃动能。
一、被低估的生活革命:生活性服务业的价值重构
当人们讨论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时,常将目光聚焦于支撑生产的金融、物流、科技服务等领域。然而在消费升级浪潮下,生活性服务业已从“配角”跃升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它直接满足居民最终消费需求,推动消费方式从“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跃迁。
安徽岸香咖啡的转型印证了这一变革。从一家普通咖啡店起步,它已发展为拥有100多家门店的复合业态品牌,融合咖啡、中西餐饮、红酒、棋牌休闲等元素,打造“高端复合一站式消费模式”。其核心竞争力源于中央厨房支撑的标准化体系——70%产品统一配送,实现“四个统一”:统一品牌形象、营运管理、服务标准与物料配送。这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是生活服务业精细化与品质化的缩影。
黄山黟县的探索更具地域特色。作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该县以“全域旅游”为支点,撬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与品质化升级。当民宿集群与古村落保护、非遗体验深度融合,服务业便超越简单的住宿功能,成为传承文化、激活乡村的载体。黟县的成功揭示了一个规律:生活性服务业的最高境界,是成为美好生活的定义者。
在政策层面,分类施策成为关键路径:
——基本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由政府主导保障公平性;
——普惠性生活服务(养老、托育等)通过财税杠杆引导社会参与;
——品质生活服务(文旅、家政等)则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多元供给。
深圳更创新性提出“标准先行”策略,在养老、家政、文旅等领域建立质量监测体系,让高品质服务可衡量、可追溯。当一杯咖啡、一次旅行、一节培训课程都承载着标准化与个性化统一的生活美学时,生活性服务业便真正成为幸福感的度量衡。
二、隐秘的繁荣基石: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价值
与触手可及的生活服务不同,生产性服务业如同经济体系的“神经系统”——虽不直接可见,却支配着产业机体的高效运转。它为企业生产提供中间服务,涵盖研发设计、物流仓储、信息技术等16大领域,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等特征,堪称新型工业化的“加速器”。
中美产业结构的对比凸显出发展差距。2023年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高达47.7%,而中国仅31.4%。在高端领域差距尤甚:美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5%,中国仅2.5%;信息服务业占比相差3.3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背后,是价值链地位的差距和创新能力的鸿沟。当苹果公司依靠工业设计、软件生态攫取全球手机市场过半利润时,我们更需清醒认识到:没有强大的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将永远被困在“微笑曲线”的底端。
马鞍山经开区的实践提供了破局思路。该区入选安徽省服务业改革典型案例的核心举措,是“推进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引导大型制造企业将研发、物流、检验检测等非核心业务剥离,培育专业化生产服务商。这一过程不仅催生新产业主体,更通过市场化竞争提升服务效率,使原本“大而全”的工厂蜕变为专注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主体。
深圳的探索更指向未来。作为“中国新型工业化第一城”,其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全链条融合”:上游强化基础研究服务,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游创新服务模式,发展众包生产、工业互联网;下游拓展商务中介、产业金融。
这种融合催生出革命性变化:当华为的5G专利许可收入超过数十亿美元,当大疆的飞控系统成为全球行业标准,生产性服务业已不仅是制造业的配套,而是价值创造的源泉。
三、融合的化学反应:“双生联动”重塑经济生态
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边界并非铁板一块。国家统计局分类中,76个行业小类兼具双重属性——快递物流既运送工业零件也配送网购衣物;职业教育既培养工程师也培训咖啡师;云计算平台既服务工厂智能化也支撑影院流媒体。这种模糊性恰恰孕育着创新机遇。
常州推出的“1866”行动方案堪称融合典范:
——生产端聚焦研发设计、数智赋能等10领域,开展产业集聚、两业融合等6行动;
——生活端覆盖文化娱乐、医疗康养等8领域,推进场景融合、业态培育等6行动
这种“双生融合、服务赋能”机制,本质是打破产业藩篱的系统工程。当新能源企业展厅变身亲子科普基地,当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社区便利店供应链,融合便创造出1+1>2的价值增量。
深圳的国际化路径展现更大格局。通过放宽金融、商务服务等领域外资准入,引进全球高端服务机构,其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两头突破”:既助力华为等企业出海,又为市民带来国际化医疗、教育服务。在深圳前海,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为制造业提供税务咨询的同时,也服务于个人财富管理——生产与生活服务在此完成闭环。
而合肥包河区的“大社区”模式,将基础教育集团化、居家养老等生活服务,与企业孵化、创业培训等生产服务纳入统一治理框架,证明了一个深刻道理:人才安居乐业的环境,本身就是最优质的生产性服务。
四、走向均衡的未来:双向奔赴的服务业新图景
当我们重新审视服务业的发展逻辑,必须摒弃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同等重要性,在数据逻辑与人性需求中得到双重验证:
——经济贡献上: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服务业占GDP 55.9%,其中双生服务如同太极两仪,共同支撑半壁江山;
——民生意义上:前者直抵“美好生活需要”,后者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恰如硬币两面不可分割。
安徽临泉县的探索极具启示。这个农业县通过搭建为农服务平台,将生产性服务(农机租赁、农技培训)与生活性服务(邻里互助养老、留守儿童看护)整合进村级综合站点。农民在获得种植指导的同时,也能解决老人照护之忧——这种一体化服务模式,让乡村振兴既有产值,更有温度。
发展路径已然清晰:生活性服务业需锚定“品质革命”,从安徽岸香的中央厨房到黟县民宿的文旅融合,核心是以场景创新激活消费潜能;生产性服务业要突破“高端瓶颈”,如常州方案中聚焦的工业软件、低空经济,或深圳着力发展的科技研发、知识产权服务;融合机制则依赖制度创新,借鉴常州“1866”双轨体系,构建政策、载体、人才协同的支持生态。
当晨光再次洒落,岸香咖啡的研磨声与科技园的键盘声在江淮大地上交响;黄山云雾间的游客赞叹与马鞍山工厂的物流汽笛共鸣。这生动图景揭示着:美好生活与强劲生产从不是单选题。
生活性服务业守护人间烟火,让“诗与远方”触手可及;生产性服务业主导创新浪潮,助中国智造破浪前行。两者如DNA双螺旋结构般交织攀升——当深圳工程师用工业软件优化生产线时,他也在期待下班后的一杯手冲咖啡;当黟县游客沉醉于徽州文化时,其消费正支撑着物流、支付系统的升级迭代。
双生服务业的均衡发展,恰似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生活服务的温度与生产服务的力度共鸣,奏响中国经济从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率跃迁的崭新乐章。在这场变革中,我们每个人既是观众,更是乐手——用每一次消费选择、每一份工作创造,共同谱写满足人民生活与生产需要的时代强音。(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季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