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当前,数字政府建设浪潮奔涌,深刻重塑着基层治理的生态格局。基层干部的数字胜任力,即驾驭数字技术优化决策、服务群众、创新治理的综合能力。基层干部的数字胜任力,直接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在“最后一公里”能否落地生根。提升这一关键能力,既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应“国之大者”与“民之关切”的必然要求,更是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基层实践、提升治理效能的必要举措。新时代新征程,须深化对基层干部数字胜任力内在逻辑与提升路径的学理探究,构建植根中国治理实践、契合数字化转型规律的干部能力发展体系。
提升基层干部数字胜任力,首在价值锚定,筑牢技术为民的伦理根基。数字技术的根本价值在于赋能治理、增进福祉,而非技术本身。然而,现实中“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异化现象,其深层症结在于重技术轻服务、重留痕轻实效的倾向对治理初心的侵蚀。当过度留痕的刚性要求凌驾于服务实效,技术应用便可能背离初衷。提升数字胜任力的首要意义,在于重塑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确保效率追求始终服务于公共价值。郑州市“郑好办”APP助力基层治理的实践启示在于,其成功不仅在于功能集成,更在于探索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技术伦理校准机制,将群众需求优先级与反馈闭环机制内化为技术设计的核心准则,实现了技术逻辑与治理价值的动态调适。因此,培育基层干部对“技术向善”的伦理自觉,将“人民至上”内化为抵御技术异化的价值罗盘,是从根源上校准数字化航向。
提升基层干部数字胜任力,重在情境适配,打通供需错配的关键瓶颈。基层治理环境具有高度复杂性与异质性。数字胜任力的提升若脱离具体情境,极易导致技术执行偏差,表现为标准化技术方案与多元化治理需求间的断裂。当前困境在于,一些设计繁复的系统不仅未能提升效能,反而因脱离基层对轻量化、低成本工具的核心诉求,异化为新的负担,印证了制度供给与治理需求适配的重要性。河南各地为推广“豫事办”而实施的实战操作技能辅导,正是通过这种分层分类的能力重塑方式,凸显了其价值。这启示我们,能力重塑必须遵循因需施训、分类施策的培养路径,依据干部层级、地域特性、治理场景配置差异化培养方案,推动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范式转型,实现能力建设与治理实践的深度耦合。
提升基层干部数字胜任力,成于制度赋能,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数字胜任力的有效发挥与持续生长,高度依赖于支撑性的制度环境。其深层价值在于牵引制度体系的协同演进,破除阻碍效能释放的体制机制障碍。现实挑战集中体现为制度激励的扭曲和系统性支撑的缺位,比如数据壁垒阻隔信息流动,形成“信息孤岛”;考核过度聚焦“登录率”等表层指标,诱导“数据表演”等。这些困境揭示了技术执行效能高度依存于组织规则与制度激励的结构性调适。破解之道,在于构建权责利相统一的制度环境。一方面需打破数据壁垒,打通治理“经脉”,如河南通过政务数据整合共享,为精准决策提供“源头活水”;另一方面要重构考核“指挥棒”,坚决扭转重“痕”轻“绩”倾向,将“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数字实效的根本标尺。因此,制度赋能重在革新数据治理规则,平衡安全与效能;重构考核体系,以治理实效为核心;健全包容审慎的容错机制,为创新提供安全空间;并依据城乡基础差异设计技术适配策略。唯有如此,方能营造滋养数字胜任力、释放治理新质生产力的制度沃土。
系统性提升基层干部数字胜任力,本质上是数字文明时代一场深刻的能力跃迁。这涉及价值理念校准、知识技能更新、组织流程再造、制度环境优化的全方位变革。它不仅是工具性技能的习得,更是治理范式从被动适应向主动驾驭的转型。干部数字胜任力的内涵与路径,必将在扎根中国大地、回应治理难题的生动实践中持续深化与淬炼。基层干部数字胜任力的锻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治理领域的生动实践。唯有将技术力量深嵌于“人民至上”的价值主轴,通过价值锚定抵御异化、情境适配释放效能、制度创新破除藩篱,基层干部方能真正成为驾驭数字技术的能手,将技术的力量转化为可感可及、扎实深厚的治理效能。(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