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日报社(集团)经济网 >> 其他 >> 经济智库 >> 浏览文章

“国内国际双循环”系列

2021-06-03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作者:冯苏京   加入收藏

编者按: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应对国内国际环境变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着眼于长远战略布局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谋划。当前,我国正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的极大不确定性,发挥内需先动优势,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以期实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我们在新发展格局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造福各国人民、同世界国家实现互利共赢,更是意义重大而深远。为此,经济网自今日起,独家推出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纪检监察组副组长冯苏京的系列文章,以对国内国际双循环做出深入解读,请看——


【“国内国际双循环”系列之一】

谁动了我们的奶酪

马克思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经济发展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发展规律和人的经济活动。如果人的活动能够敏锐地发现、把握、顺应和利用规律,则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会延缓经济发展。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我国紧紧抓住两次工业革命、欧美国家去工业化和产业全球转移等历史机遇,一跃成为全球制造中心。总体上,欧美成为世界研发中心、金融中心、消费中心,东亚特别是中国成为制造中心,其他一些资源能源大国成为资源品输出中心。

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借着经济全球化的顺风船,通过进口部分原材料、关键零部件、机器设备和技术,在我国生产加工制造装配,然后将产成品出口到国外,建立了“两头在外”的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许多年份我们外汇储备增长与GDP增长曲线几乎一个波形。1978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就是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不到10%,到了2006年,我们的外贸依存度一度超过60%,此后逐年下降。

长期的出口导向经济使国内市场精耕细作不足,也导致产业结构失衡,并加剧了本已存在的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环境资源的承载越来越逼近极限;重在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致使我们原创性成果不足;在国际分工中我们被发达国家长期压制在中低端领域,也导致国内高端需求外溢(如海外代购)。

但凡大的经济体,主要依靠别国的市场发展自己,就会遭遇道德和信任上的危机。中国的出口突飞猛进,等于占领了别的国家的市场,所以贸易摩擦不断。据黄奇帆在2020年9月 “中国经济发展与信用建设论坛”上的介绍,2006-2015年,10年WTO里各种贸易纠纷案件1/3是跟中国打的。

所以,就一个大国而言,如果主要依靠国际市场拉动发展,始终是“跛脚”前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不能简单地按照其他国家早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来理解超大规模经济体在实现工业化或现代化过程中的自主逻辑”。

南美洲亚马逊河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都可以给美国带来一场龙卷风,何况一个14亿人口大国崛起,引起的力量此长彼消、世界格局变化。

所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高度正相关的。或者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大自变量。当你逐步强大时,光环也就难以隐藏,“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现在的困难和挑战也就不可避免。

个人和企业有舒适区,城市、民族和国家也有舒适区。在变局中开新局,走出舒适区做艰难但有前途的事,这才是进步。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大鱼大”,有本书叫《感谢折磨你的人》,正如新冠疫情是一场被动的“压力测试”一样,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同样也是考验意志、砥砺前进的试金石。

0
上一篇: 坚持系统观念 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打造“党旗红,空勤强”党建品牌 建设高素质职业化空勤队伍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