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应对国内国际环境变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着眼于长远战略布局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谋划。当前,我国正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的极大不确定性,发挥内需先动优势,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以期实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我们在新发展格局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造福各国人民、同世界国家实现互利共赢,更是意义重大而深远。为此,经济网自今日起,独家推出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纪检监察组副组长冯苏京的系列文章,以对国内国际双循环做出深入解读,请看——
【“国内国际双循环”系列之六】
解读国内大循环
大国经济的优势是内部可循环。要实现国内大循环,从纵向看,要保障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畅通;从横向看,要保障产业间、城乡间、区域间、供给和需求间的畅通。在产业内部则要完善供应链、产业链。
质言之,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将我们耳熟能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科技创新、深化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产业链供应链升级、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等措施一体推进、融会贯通。
我们强调的国内大循环是十四亿人口规模的市场循环,是一盘棋式的大循环,不是各市、县以区域为中心研究设计出的一个个小循环。如把全国大市场切割为若干小市场,则是对国内大循环的重大误读。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经济循环也不例外。经济运行各个环节彼此关联,环环相扣,一旦某个环节阻滞,上下游都会受到影响。过去讨论经济问题从“结构”的角度着力较多,现在从“循环”的角度出发,体现了研究视角从静态到动态,从结构到功能,从体系到运行的转变,需要我们不仅关注市场规模、结构,而且关注市场是否循环流畅。
经济循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是供给和需求。经济循环从最具体、最表象,到最宏观、最抽象的部分,像一条光谱曲线。沿着横切面看过去,依次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物的循环,二是要素的循环,三是产业和空间意义上的循环,最后是供给和需求的循环。
物的循环
经济循环最基本的要求是物品物资的顺畅流通。物的流动和循环不仅仅是物流,而是一个涵盖从企业销售、交通运输、检验检测、冷链仓储,再到电子商务、网络配送、外卖小哥,以及为其提供支撑的基础设施和为其服务的金融中介等在内的庞大体系。
上一轮大基建完成了国内交通体系、物流体系的升级,基本实现了国内交通和物流“硬件”的提升。但仍然存在重生产轻流通,重制造轻服务的不足,供应链效率低,运输结构不合理、不同运输方式衔接不畅,物流成本、库存成本偏高,有竞争优势的大型物流企业偏少。
要素配置
在经济循环中,除了消费和储备,物品都是生产过程的投入品,即生产要素。所以,比物的循环层次更高,也更抽象的,是生产要素的循环。当前商品市场体系较为完善,要素的自由流动仍然存在很多或明或暗的障碍,最为诟病的是土地和融资,束缚市场主体活力、阻碍市场和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仍不时出现,主要表现为:
要素流动不畅,金融体系发育不完善,虚拟空转成分较多,服务实体不够;房地产形成资源漏斗,吸进了大量的居民收入、居民消费和金融资源;资源沉淀在生产效率较低的环节和部门形成过剩产能,或较多地流向非生产环节和部门,降低了实体经济资本收益率;“僵尸企业”难以出清;土地使用效率难以提高,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等等。
政府对经济活动习惯于采取审批或干预手段、不善于运用市场化手段调节、有效监管也不到位。“玻璃门”挡投资于无形;“弹簧门”强推客商出局;“旋转门”让企业晕头转向;市场主体的市场意识也未完全树立,市场问题习惯于托关系、找政府,寻求非市场手段解决。
生产要素循环的核心是实现市场化配置,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现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平等,即在政策和制度上做到“竞争中性”;二是打破要素配置的区域分割,统一“度量衡”;三是将自然垄断行业对经济循环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四是优化营商环境,减少权力对经济运行的不合理干预。
产业层面的循环和空间层面的循环
一定生产要素的组合构成企业,生产要素在全社会的组合和布局构成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城市、乡村和不同地区。所以,在生产要素循环之上的是产业和空间层面上的循环。这个层次上的经济循环,需要破解产业转型升级、缩小城乡差别和促进区域发展平衡等课题。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平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农业领域,生产技术落后,部分种子技术依赖外国;生产组织还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为主,占全国人口40%的农业人口,仅仅生产了GDP的10%,农业生产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工业领域,中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资源配置效率偏低,落后产能浪费资源、损害环境;高端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充分;高端产品基础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不能自给,部分供应链的个别环节受制于人。
工业软件、标准计量、检验检测等产业基础能力,设计研发、品牌渠道、营销策划、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托幼、养老、家政、教育、医疗等精细化服务业则发育不充分,供给不足甚至空白。
空间层面的循环包括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城市群都市圈内部的要素流动。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以土地财政和重复建设发展起来的“造城运动”在房地产泡沫化凸显的今天,“摊大饼”城市化难以为继。代之而起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重点解决已在城市就业的农村人口的市民身份和保障问题,大力发展县城和中心镇,通过城市更新提高城市品质,通过乡村振兴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总战略。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改善乡村整体面貌,加大农民增收力度,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同时,乡村振兴也是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举措之一。
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区域间发展不协调、不平衡。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要做到经济和人口的均匀分布,而是产业和地区间的功能耦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给我们带来了市场潜力,经济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流动,产业资本由高成本地区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城市群、都市圈以及区域一体化发展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助推器。
供求层面的循环
供给和需求关系是经济循环的DNA。不管在哪个层次,不管在哪个区域,经济循环都是供求关系的复制、叠加或扩张。所以,经济循环的最高层次是供给和需求,最高境界是供需平衡。
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恰恰反映了国内循环的短板和不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代表了需求,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代表了供给。即供给不能适应升级了的需求。具体表现为:一是供求不匹配,表现为中低端产品供给过剩,消费不足;高端产品供给缺乏,依靠进口满足或消费流向海外市场;二是与民生直接相关的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投入少,供给不足,直接制约了居民消费的增长。
由于外需呈下降趋势,大量过去形成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必须大大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供给,将发展的动力从外需拉动为主调整为内需拉动为主;短期战略是公平分配、拉动消费。
古人云:“智者虑事,虽处利地,必思所以害;虽处害地,必思所以利”。问题都是有原因的,原因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如供求不平衡的原因是,社会发展了,消费升级了,供给主要还停留在原来的中低端水平;中低端供给过剩的原因一是中低端产能过剩,二是中低端消费不足;中低端产能过剩的原因主要是生产要素流动不畅,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够。中低端消费不足则源于收入分配不公,低收入人群消费能力有限。所以解决问题也需要抽丝剥茧、系统思维、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