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经济关注 >> 经济智库 >> 浏览文章

“国内国际双循环”系列

2021-06-24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作者:冯苏京   加入收藏

【“国内国际双循环”系列十八】

锻造科技创新能力

随着要素成本优势逐渐减弱,环境和资源约束越来越强,我国经济发展动能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们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当前的国际风云进一步启示我们,国家之争是实力之争,核心是科技创新能力之争。尖端科技是“买不来”“讨不来”的,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就像饭碗里要装自己的粮食一样,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统筹发展和安全必须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国家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锻造科技创新能力既是当务之急,也要久久为功。

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我们将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进一步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产学研科研力量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培育更多创新型领军企业。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快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大试验平台为代表的创新基础设施,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使之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

二、注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基础研究要不断拓展认知边界,在前瞻性、引领性研究和原创成果上取得重大突破。当前我国正从重视应用研究转向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并重,从强调引进模仿转向强调原始创新,从迭代性技术创新转向颠覆性技术创新。

围绕加强基础研究,2018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2020年科技部、发改委等联合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完善基础研究布局,推动建立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特点的评价机制,实施科研人员减负2.0。

“十四五”时期,国家将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除了国家加大投入力度外,还要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

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通过资源优化组合,克服科研分散、低效、重复的不足。特别是那些投入巨大、技术难度高,单独的市场主体难以攻克的重大战略性、基础性技术,要进行集中攻关,取得突破性成果。

一是推进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的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

二是加快基础材料、油气勘探开发、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工业互联网、5G移动通信网络等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做到自主可控;

三是推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努力突破良种技术;

四是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等的研发应用,聚焦临床药物、疫苗、检测试剂、病毒溯源和传播途径、动物模型等5大方向,开展疫情防控科技攻关;

五是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力推进污染防治、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应对气候变化等技术攻关和应用推广。

三、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实际上就是科技领域的生产关系,要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能,就要科技和制度两个创新共同发力,“双轮驱动”,使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一)把人从不合理的管理制度中解放出来,激发人的活力和创造性

创新是人的创造性活动,是一个苦心孤诣的探索过程,需要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空间。评价、考核体系是风向标,会吸引科技人才的注意力,“要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只有让科技人才的劳动报酬与付出相称,不为柴米油盐所困、不为子女入学所累、不为家人治病发愁,他们才能心无旁骛搞研究、聚精会神做创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决不能让科研人员把时间花在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掷地有声,引发网友热议。

一是完善科研项目评价机制,确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体系;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的分类评价,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

二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摒弃唯论文、唯职称、唯专利、唯学历、唯奖项的做法,避免以静态结果给人贴永久标签,强化以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为核心的评价导向。

三是改革和创新科研立项、经费使用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

四是继续探索实行鼓励创新的更为灵活有效的激励报酬制度。完善科技奖励制度,深入落实《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细化归国人才居留、户籍、子女教育等便利政策;继续推进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所得税延期纳税等政策措施;专设人才签证类别,放大中国“人才磁场”的吸引力等。

(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在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同时,要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让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形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一是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行业上下游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用合作,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创新主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二是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促进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三是优化制度环境,促进企业创新。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引导企业增强知识产权制度运用能力;完善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从研究成果到产业化,要经历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要处理好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关系,要提高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成效。科技成果转化是我国的短板,我国将围绕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疏通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的链接,使创新和产业、市场更好地融合。

一是加强共性技术供给。以企业为龙头,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建立共性技术共享平台,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

二是巩固发展全链条孵化体系。继续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建设,培育具有创新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企业。

三是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产权转化运用。完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将专利工作贯穿科研项目管理全过程,继续开展产权奖励、费用分担的探索,为成果转化打下坚实基础;加强技术转移平台建设,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卡脖子”技术,加强与企业互联互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创新研究与专利布局。

四是完善金融支持体系,促进科技创新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国家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畅通科技型企业国内上市融资渠道,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科创板、创业板实行注册制则为广大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开启了快捷通道。

2020年,科技部发布《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特别提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不直接从事市场化的产品生产和销售,不与高校争学术之名、不与企业争产品之利。中心将研发作为产业、将技术作为产品,致力于源头技术创新、实验室成果中试熟化、应用技术开发升值,为中小企业群体提供技术支撑与科技服务,孵化衍生科技型企业,引领带动重点产业和区域实现创新发展”。

五、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加强科技创新国际合作

科技成果有产权,科技创新无国界,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快流动,各国经济科技联系更加紧密。面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也需要各国携手并肩共同应对,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进行“孤岛式”创新。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对外开放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强调自主创新,绝不是要闭门造车。我国将继续实施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在创新中进一步开放,在开放中实现更高层次的自主自立。

国际科技合作是主流,中国愿意在全球科技治理中扮演一个开放的角色,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广阔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表示,要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

写完“科技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系列文章就收官了。其实科技创新这两期成稿较早,放到最后,主要考虑到它不仅是经济循环的一部分,更是经济循环的根本动力、第一动力,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特征更突出。过去的发展模式对自主创新的依赖程度较低,使得科技自主创新在全社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而今,人类认知边界不断拓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移动支付等新名词、新事物、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迭代升级愈来愈快,科技创新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越来越明显,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越来越高,需要我们对未来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加强研究和运用。

国内国际双循环系列文章主要是对当前形势与政策的梳理和解读,在此基础上,也分享了一些我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个中观点见仁见智,敬请批评指正。在此祝愿正在阅读的您在这幅波澜壮阔的经济画卷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

0
上一篇: 打造“党旗红,空勤强”党建品牌 建设高素质职业化空勤队伍
下一篇:做好“四个赋能”,助力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