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国际双循环”系列十三】
都在农村有亲人(三)
关键词:“三农”与乡村振兴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乡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截止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适时提出,把“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如果说新型城镇化要解决进城农民工的落户、居住和社会保障等市民化问题;乡村振兴则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乡村社会公共服务等手段,促进城乡发展平衡,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乡村振兴也是提高农村资源使用效率,扩大农村市场消费,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乡村振兴战略之一:加大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
前面分析了,“三农”不是一个通过市场化就完全能够解决的问题。14亿人口的粮食安全,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仅仅依靠农村自身的发展在短时间也是难以改变的。最直接、最立竿见影的支农惠农政策,莫过于加大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在社会利益分配格局中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倾斜。
我们欣喜地看到,2020年9月23日,国家出台了《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扩大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资金来源。《意见》提到,从“十四五”第一年开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年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到“十四五”期末,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核算,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
乡村振兴战略之二: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
仅靠农业补贴和国家保护能补贴出繁荣富足的新农村么?不能!如果没有国家的保护,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显然不是国外大农场的竞争对手,以农民个人经验为主的种养方式也根本敌不过国外的良种和农业科技。如果不搞农业现代化,我们的支农惠农就成了“保护落后”。乡村振兴的根本还得靠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
首先,要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集中在懂经营的农民企业家手中,然后加大投入,优化品种,应用农业科技和大型机械,进行规模种养、标准化作业、品牌打造,发展农产品加工、商超对接、冷链物流仓储等种养加一体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
二是发展农业合作社,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合作社统一组织运营规模农业、设施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可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更好地与市场对接。农民土地承包权入股,以股东的身份参加到新型合作组织中。由此,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农业走向现代化。
三是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小农户参与,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寿光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缩影,既是“中国冬暖式大棚蔬菜”的发祥地,也是“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发源地。
中国适合多大的规模化农业?应该减少多少小农户(peasants),增加多少规模化经营者(farmers)?这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在生产要素配置的制度障碍消除以后,还取决于城市能吸纳多少农业人口就业。当人地紧张状况改变时,规模化农业自然就会增长。
乡村振兴战略之三:产业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尽管我国农业农村的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存在产业门类不宽、产业链条不长、要素活力不强和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所以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推动产业振兴。
首先必须围绕种养业做文章。一是引入工业思维,追求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如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充分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围绕蔬菜瓜果、食用菌、经济林果、花卉苗木等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二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减少对环境的损害。推行粮草兼顾、农牧结合、生态循环新型种养模式;三是推进农业集群式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园区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特色农产品基地,推动三大产业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和共享农庄建设。
据报道,位于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云州,气候严寒、土地贫瘠,曾是出了名的贫困县。“紧紧巴巴过日子”,曾是当地群众的长久记忆。2020年深秋,山西大同云州区,一条“忘忧大道”延伸到火山脚下,成片的黄花田与橙墙红顶的大瓦房隔路相对。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云州把准土壤富硒的特点,把种植黄花菜确立为主导产业,黄花种植面积达17万亩,产值7亿元,带动贫困户户均收入1万多元。
其次,要大力发展涉农服务业。依托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农产品产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强化保鲜仓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完善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改造农村传统小商业、小门店、小集市等,发展批发零售、养老托幼、环境卫生等农村生活性服务业。
第三,要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建立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围绕国家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组织落实“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快递物流园区,利用电商平台整合线上线下生产、流通和销售。
地处苏北的江苏沭阳既是全国产粮大县,也是首批中国花木之乡。沭阳县新河镇周圈村三河环绕,村内古木繁多。作为沭阳花木栽植发源地,周圈村花木种植历史悠久。以前,该村花木销售基本上依靠“肩扛手提”“提篮叫卖”;近年来,已发展为“田头种花木、网上卖花木”。
周圈村人口不足3000人,几乎“全员上网”,开设网店860多家,年交易额3亿多元,被誉为“苗木盆景淘宝第一村”。周圈村所在的新河镇有网店1.1万家,3500多人每天通过淘宝、天猫等网络平台直播销售花木。新河镇电商物流园,已有11家快递企业进驻。
最后,要发展乡村手工业。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如编织、刺绣、纺织、印染、传统食品、雕刻等。在此基础上,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区域、不同资源禀赋的乡村,产业振兴需要深入研判当地的土地、矿产、生物、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和地理区位,立足资源优势,面向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的发展定位和振兴策略,避免同质竞争,浪费资源。例如,具有区位和文旅资源优势的乡村,可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休闲度假养老人群;土壤、气候适宜的地区,可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加工产业;工矿生产基地周边地区,可以发展为农副产品和后勤保障基地。
乡村振兴战略之四: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具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禀赋和气质,乡愁还是都市人挥不去的记忆,如果能唤醒沉睡的乡土气息、建设诗意田园和景观,将乡愁打造为具有独特禀赋、不可简单复制的文化旅游产品,发展乡村旅游就大有可为。
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是加强乡村建设,美化乡村环境。一是完善乡村地区的水、电、路、网、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二是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三是加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厕,以及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
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是要强化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开发休闲度假、农业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民俗展演、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乡村田园综合体、农业庄园、观光牧场、农业公园、乡村旅游度假村等乡村旅游载体;利用乡村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自然风光等资源,打造农耕乡村、渔业乡村、游牧乡村、手工业乡村、商贸乡村等传统专业村落。让游客在文化演艺、节庆和农事体验中感受乡土民风,在农业采摘园、观光园中领略田园生活。
发展乡村旅游还能与守望乡村文化、传承文化血脉融为一体。乡村拥有众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括显性的物质文化,如祠堂、戏楼、犁铧、碾盘、拴马桩等老建筑、老物件;也包括民风民俗、饮食制作、劳作方式等非物质文化,如传统庙会、集市、婚丧礼仪、乡间小曲、民间故事等,这些文化符号都散发着巨大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四方游客。
同时也要看到,乡村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遭受了巨大冲击,一方面,许多优秀的乡村文化正在衰退和消亡;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缺乏新意,同质化严重。因此,乡村振兴也要保护好乡村文化,尤其是对历史文化和自然风景名村以及名人故居的修缮和保护,更要提炼乡村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独特性,继承和发扬乡村文化。
位于江西省上饶市的婺源县借助自身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享有中国最美乡村的美称,带动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浙江何斯路村,恢复传统产业糯稻种植,鼓励农户恢复传统技艺酿造米酒,在村里举办一年一度的“米酒节”,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从低收入的落后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乡村振兴战略之五:深化农村制度改革
农村最大的资源是土地。 “三农”问题不是其本身的问题,主要是指土地流转不畅,根子是制度缺陷。农业现代化需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但土地承包权都分散在小农户手里,需要流转集中。由于农业利润低,土地租金价格不高,许多农民流转土地意愿不强;还有许多农民虽然早已进城务工,但他们不能在城市落户,也不能平等享受城市的公共福利和社会保障,因而有后顾之忧,以保留自己的土地承包权作为应对风险的压舱石。
结果,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就遭遇了地块分散、地权分散、土地难以整合有效耕种的问题,而且内部交易成本很高。比如,一个家庭农场的土地,可能分为很多块,位置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再加上土地流转缺少稳定预期,规模经营户很难在流入土地上进行大规模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不了规模经营效益。
所以,新一轮的农村制度改革,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土地、经营、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
逐步改革二元管理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福利制度。在基础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内,赋予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均等的权利。今后将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加快推动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中央已经明确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可由城镇户籍子女继承,下一步要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赋予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以财产权,可以有偿转让或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探索扩大宅基地的流转范围,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集体经营性资产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
乡村振兴战略之六:巩固集体经济,完善乡村治理
今天,构成乡村的经济主体包括单干的小农户、农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和规模化经营的农场,而将各主体统一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大旗下,在经济上要靠乡村集体经济,在政治上要靠乡村治理。
乡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和维护共同富裕的基础,其意义不亚于城市里的国有经济。巩固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村级组织拥有很多集体资产,如土地、废旧厂房学校、荒山荒地、滩涂、果园、经济林、农业机械和基础设施等。要开展村级土地、房屋、各种自然资源等财产的清产核资,提高存量资产的利用率,拓展集体资源的运作空间。
深化乡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集体资产运营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机制。对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水、荒地、荒滩等,可单独或联合村民开发,通过发包经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对采石场、沙场、果园、经济林、水面等经营性、资源性资产,采用公开招投标方式推行专业承包,提高资产经营效益。兴办集体企业,让村民就地务工,也可以建造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开展物业租赁经营等,为村级组织创收。
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要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2019年党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明确要求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
乡村振兴,从经济上看,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一环,为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基础作用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从政治上看,是共同富裕的保障,政权稳定的基础,只有乡村问题解决好,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乡村振兴要用广大农民听得懂的语言来推进,看得见的成果来验证。最终要让农民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而非身份!有朝一日,城市和乡村之间居民可以自由迁徙置业,城里人也愿意到乡村定居,乡村振兴就算大功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