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经济关注 >> 经济智库 >> 浏览文章

“国内国际双循环”系列

2021-06-24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作者:冯苏京   加入收藏

【“国内国际双循环”系列十二】

都在农村有亲人(二)

关键词:“三农”与乡村振兴

城市和乡村是地域空间的概念。历史上,城指城堡、城池,是军事、政治的载体;市指集市、市场,是商业、交易的载体,是商业、手工业等非农人口的聚集空间;乡指乡土、村社,是农业人口的聚集空间,以自给自足为特征。

从农村到乡村

在乡村振兴中,我们将农村称为“乡村”。从“农村”到“乡村”,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内涵却有很大差别。 “乡村”是中国人对农村地区的一贯称谓,包含了乡音、乡土、乡情和乡愁的内涵。后来,基于经济学的“三次产业”分类理论,才把乡村叫为农村。

当我们重新叫回“乡村”时,就是不仅仅将其视为一个经济存在,而是将其还原为一个集生活与生产、社会与文化、历史与政治多元要素为一体的文明体。费孝通所著《乡土中国》和陆游的《游山西村》描述的正是这样的乡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自古以来,大多数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桃花源,都有一个恬适的“田园梦”,梦想回到垂柳古槐、炊烟袅袅、童声嬉闹、鸡鸣犬吠的生活。今天,乡村社会的文化和人文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乡村的慢生活、和谐浓厚的人际关系、健康简朴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民俗和地方文化,成为现代都市人的向往。

当我们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解决“三农”问题时,就包含了对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方面的追求。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就提出,要依托种养业、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等,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更好彰显地域特色、承载乡村价值、体现乡土气息。

乡村面貌变奏曲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三农”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多取少予”向“多予少取”转变,从城市优先向城乡协调发展转变,由过去乡村被动依赖城市向更加依靠乡村内生动力主动作为转变。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基础设施方面,实施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广播等工程,对农村电网进行升级改造,使村民的出行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全国农村公路里程已达420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2019年,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通路,是全国最后一个通路的行政村(阿布洛哈是彝族语,意思是“人迹罕至”)。

二在乡村建设方面,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统领,通过改厕、改圈、改厨,全面推进村庄环境治理;大力改善文化体育设施;先进地区对生活垃圾实行了“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区处理”的集中收集处理方式;建设了沼气处理、微动力站处理等污水和粪便处理设施,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三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建立了义务教育、合作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虽然保障水平还不高,但正朝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向迈进。

四在农民收入方面,持续实行支农惠农政策,持续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种养殖等各类补贴;鼓励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农民除了种地收入以外,还可能有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

五在农村产业发展方面,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逐步提升,电商和发达的物流使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电子信息等新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使广大农村与城市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为农村参与社会分工、城市资源向乡村转移创造了条件。近年来,直播带货大大增加了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多地党政干部纷纷化身“带货主播”,通过电商、媒体、短视频等平台为当地特色产品代言,成为疫情期间的重要销售力量。

尽管乡村发生了这么多可喜的、积极的变化,但“三农”问题远未解决。翻阅以前的文章,无论是学界还是实践部门都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现在回过头看,我们变成了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城镇化率超过60%,然而“三农”问题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

农村生产力依然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低而成本高,缺乏竞争力;土地过度使用,得不到轮休,因化肥使用导致板结硬化严重;农民外出打工造成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导致社会发出“谁来种地”的疑问;涉农服务业发展缓慢等。

农村产业发展缓慢,惠及农村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不多,农民增收缺乏有效渠道;尽管粮食价格上涨,但人工、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成本上涨更快,种地收益依然很薄,种地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缺乏财产性收入,在城市房地产泡沫化发展、迅猛增值的情况下,农民与城市居民家庭财产的差距更是呈几何级数增长。

城乡保障水平、城乡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存在较大差距;农村低素质劳动力过剩,高素质人才短缺,人力资本严重匮乏;由于文化素质低,又不具备专业技能,使得农民只能从事低附加值的劳动,也影响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工业化为亿万农民创造了就业机会,使他们脱离了农业和农村,但他们的身份不是城市居民,而是“农民工”,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廉价劳动力,不能和市民一样享受城市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当经济衰退或碰到如SARS、新冠疫情这种特殊情况时,这些人还将回到乡村,寻求最后的保障。出口产业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当前外需减少对这部分群体产生了明显影响。

城镇化也不能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城镇化是一个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自然过程,当城市不能为进城农民提供就业和生活保障时,城镇化意味着只是将农业农村中存在的劳动生产率低、劳动力富余、生活条件差的问题转移到了城市而已,而且还打破了原有的自给自足,增加了进城农民的生活成本。

“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也需要文火慢炖,不能一蹴而就,要与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就是工业化、城镇化大大发展了,而“三农”问题依然存在的根本原因。

乡村振兴的内在规定性

乡村振兴需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切实解决农村的落后问题;二是发掘和保护乡村社会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留住我们的根”。做好乡村振兴工作首先要弄清楚当前的起点,以下这些先决条件决定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饭碗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广大的农业农村承载着14亿人口的粮食安全。

14亿人口中有5.5亿在农村,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农民增收会带来广阔的消费市场。

我国提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国耕地数量不能低于18亿亩。随着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的提高,品种改良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更多的高产方、吨良田可以缓解人地紧张矛盾,为优化种植结构提供更多空间。

我国耕地三分之二分布在丘陵地区,除了新疆、东北、华北等大平原地区可实行大规模作业外,很多山地、坡地不适合机械化作业。

1.小农经济仍将长期存在

实践证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依然有其生命力,并且唱着《东方红》与现代化大生产一起走进了新时代。小农户的精耕细作未来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我国多数耕地不适合规模化作业。

二是农业生产的增长,依赖于土地供应。我国总体上是一个人地紧张的国家,人均耕地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小农经济吸纳了数亿农村人口,这些人群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将是一个缓慢的历史过程。

三是小农经济具有满足农民自身消费的功能,发挥着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多样化的种植和养殖满足了农民多样化的需求,维系了“去货币化”的消费方式,餐桌上还都是绿色食品。尽管农民的货币收入不高,但基本生活无忧,得益于这样自给自足的“福利”。

四是小农户的农业生产强调精耕细作和田间管理,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率。农业生产中有两个效率概念:一是农业生产效率,即投入和产出的比较;一是土地产出效率,指每亩土地上的产量。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可能带来较高的农业生产效率,但土地的产出效率未必就比农民的精耕细作效率高。

2.小农经济应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小农经济自身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什么完全依靠农民的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带有一定盲目性,对市场信息不敏感,与市场需求的衔接不畅,屡见“价贱伤农”的新闻见诸媒体。

二是农业科技应用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装备和劳动生产率水平比较低,有些地方甚至仍沿用“刀耕火种”的原始作业方式;公共设施和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普遍很低,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三是农副产品的冷链仓储和深加工存在瓶颈。许多鲜活农副产品,如瓜果蔬菜等生鲜产品,极易腐烂变质,缺乏冷链和保鲜处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原料得不到稳定保障。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要么是质量达不到要求,要么是数量达不到规模。

四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无法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生产要素配置只能在封闭狭小的空间内进行,既无法形成农业的规模化发展,也无法实施农业的科技化发展,更无法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农产品质量、品牌、标准化等方面的进展,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农业是弱质产业,但粮食又涉及国家安全,农民需要承担天气等带来的自然风险和市场带来的经营风险,所以“三农”问题的解决不能主要依靠市场力量,需要政策引导和农民相互合作。基于上述多方面的原因,小农户应该顺应时代要求,和农业现代化有机衔接,适度扩大经营规模。

发展农业合作社是扩大经营规模的有效途径,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或行业协会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有效整合资源,协调农民的个体行为,推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国内外市场的有效衔接。

山西省灵丘县下车河村借助得天独厚的旅游生态资源,采取“有机农业+生态旅游+村庄改造”模式,成立了灵丘县道自然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了灵丘县车河有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有机种植养殖、生态旅游,产品远销各地,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名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到产业强村的华丽蜕变。

3.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好比一棵参天大树,乡村是树根,城市是树冠。城乡融合不是让农村城市化,而是要保留乡村的个性、风貌,通过基础设施一体化、要素流动、产业协同,建立城乡平等、工农互促、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农村集体经营用地和宅基地是广大农民最重要的资产,允许农村集体经营用地和宅基地入市,可以让农民获得财产性收益。这项改革在制度上就体现为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这些改革将推动土地由资产到资本的转变,为资本与土地的结合创造条件。

当然,这项改革的意义不能过于夸大,乡村土地流动的意义与城市的辐射作用正相关。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固然可以分享城市发展的红利,但只有那些未来会被城市基础设置、公共服务所覆盖,并将建设二、三产业项目的土地,即郊区纳入城市规划的土地,才有机会获得很大增值。

城乡融合发展也不是城镇化的单向运动,还包括城市资源向乡村的流动。如城里人到郊区农村购房,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投资建设农家乐、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山区去开发各类旅游项目,这些逆城镇化的资源流动,每年达万亿元以上,大大促进了乡村发展。有的地方还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到欠发达地区投资兴业。

0
上一篇: 打造“党旗红,空勤强”党建品牌 建设高素质职业化空勤队伍
下一篇:做好“四个赋能”,助力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经济智库